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论个体差异理论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在人类所拥有的一切资源中,人力资源是第一宝贵的。不断提高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水平,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单位长期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然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许多问题都是属于人本身的范畴,所以离不开心理学视觉的审视和探讨。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目前在人事管理的“进”、“管”、
“出”各个主要环节种应用了许多心理学的理论。在这篇范文中,我主要讲的是
心理学理论中个体差异理论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应用。如何掌握和运用有
关个体差异的规律性,对个体差异与职务差异进行有效的分析与匹配,提高人力
资源开发的效率。
关键词: 个体差异 理论心理学 人事管理 职务分析匹配
目 录
前言3
一、个体倾向性的差异4
(一)个体的需要差异4
(二)个体的动机差异5
(三)个体的兴趣差异6
(四)个体世界观差异7
二、个体心理特征的差异7
(一)气质差异8
(二)能力的个体差异9
(三)性格差异9
(二)性格的个体差异10
三、总结11
参考文献12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论个体差异理论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应用
前言
个体差异,顾名思义就是指人与人之间在个性特征上所存在的差异。这些差异虽然是极其复杂的,但概括起来可以归为两个方面:一是个体倾向性的差异:即表现在人的兴趣、需要、信念、理想等方面的差异。另一是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即表现在人的气质、能力、性格三方面的差异。这些个体差异并非生而具有的,它是在个体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受周围环境和社会关系所制约的。它所表征的是具体的、活生生的、行动着的个人。人事管理者如果能掌握和运用有关个体差异的规律性。就可以对个体差异与职务差异进行有效的分析与匹配,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率。
一、个体倾向性的差异
个体倾向性是人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总和。它决定人的心理活动的选择性,也决定人对事物不同的态度以及各种行为模。标志着一个人憧憬什么、企求什么、争取什么、坚信什么、喜欢什么、嫌弃什么和什么驱使他活动等等。可以说,个体倾向是个体潜在的力量,是人进行一切活动的动力,它制约和调节人的所有行为过程,是个体特性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个体倾向性的各因素:如需要、动机、兴趣、世界观等都是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的,但世界观是其中的主导因素。它决定一个人总的心理倾向。
(一)个体的需要差异
需要是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与欲望。这种渴求与欲望就其来源的性质而言,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这里,主观性是指个体在缺乏某种东西时在内部世界产生的一种渴望状态,只有个体自身才能深切体验到,客观性是指个体的这种渴望并非头脑固有的,而是他对于生活中客观条件必要性的反映。这种客观存在的必要性既包括人体内部的生理状态,也包括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根据需要的内容划分,可以把它分为生存需要、社会需要和发展需要三类。其中生存需要包括人为了维持自身生存与种族繁衍的衣、食、住、行、婚姻等的生理需要和维持平安的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包括人为了适应社会环境而产生的文化娱乐需要,感情与归属的需要和人与人之间进行社会交往的需要,发展需要包括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而产生的对知识与技能的需要,尊重需要,理想和成就需要。
个体之间的需要差异既有结构性的方向差异,又有强度性的水平差异。所谓结构性的差异反映了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优势需要,如有人把生存需要置于一切需要之首,这种人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有的人则把发展需要作为优势需要,这种人追求知识与自我完善,把追求与创造作为人生的最大享受。而所谓强度性的差异则反映每一种需要的满足程度与欲求强度其水平的差别。
(二)个体的动机差异
动机是指推动人去从事某种活动,指引活动去满足一定需要的意图、愿望和信念等。也就是说,动机是行为的直接原因,是激励人行动的内驱力。凡是处于清醒状态的人,每时每刻都要进行这样或那样的活动,而每一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原因而引起的。例如,体育锻炼为了强壮身体,学习知识为了增强本领,积极工作为了祖国四化建设等。这些促使人产生行为的具体原因就是动机。
人与人之间的动机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不同个体的相同行为可以由不同的动机所激发。例如,许多人参加人才选拔的招聘考试,有的人是出于对事业的追求,抱着为国家勇挑重担的动机来参加,有的人出于寻求个人的发展机会,抱着寻找快速晋升机会的动机来参加。第二,在相同的环境中,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动机与行为。例如,在同一个干部培训班中,有的入学习刻苦、努力,有的人则马马虎虎,学习态度与成绩截然不同。第三,为了满足同样的需要,达到共同目标的手段因人而异。例如,为了给国家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不同的领导者采取了不同的改革措施,有人靠新产品开发,创造更多的利润,有人靠技术革新,降低产品的成本,有人靠智力开发,提高劳动生产率等。
(三)个体的兴趣差异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这种认识倾向使人对某种事物给予优先的注意,并具有向往的心情。例如,一个对棋类颇感兴趣的人,平时喜欢阅读有关棋类的书刊,在各种消息中对棋类消息会优先注意,平日不仅积极观看棋赛,而且向往与别人对垒。
个体的兴趣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1、兴趣倾向性差异。人的兴趣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是由一定的事物或现象所引起的。其中,有的兴趣由有关社会进步和有助于人身心健康的对象而引起,有的兴趣则由有关妨碍社会进步和促使人腐化堕落的对象所引起。这种兴趣倾向性的差异带有阶级性和社会历史性,有高尚和低级庸俗之分。
2、兴趣广泛性的差异。人的兴趣广泛程度也有着个体差异。例如,有人兴趣极其广泛,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文娱体育活动都有兴趣,有人则除了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发生兴趣外,对其他任何事物几乎都不发生兴趣。一般条件下,具有广泛兴趣的个体往往生机勃勃,而兴趣贫乏则使人暮气沉沉。
3、兴趣持久性的差异。人的兴趣既可能是长久不变的,也可能是三天两头变化无常的。人们称前者为持久的兴趣,后者为短暂的兴趣。不同个体的兴趣持久性表现出明显的差别。例如,有的人对某种事物或活动具有稳定的兴趣,锲而不舍,力求精深,有的人则没有恒心,朝秦暮楚。
4、兴趣有效性的差异。人的兴趣根据它的社会意义可划分为积极兴趣与消极兴趣两大类。而同样属于积极兴趣,其有效性又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例如,有些人的兴趣只停留在内心向往的静观状态,并没有采取积极的行动来掌握与研究它们,因而效果不明显,而有些人对自己感兴趣的对象则会积极探索与研究,其效果当然相当明显。
(四)个体世界观差异
世界观是人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它对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都起指导和调节作用。世界观是个体倾向性的集中表现,它给予其他个性品质以确定性,影响人的整个精神面貌。
世界观是人对世界存在的反映,它与一定的社会制度相联系,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人与人之间世界观的差异反映了无产阶级世界观与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根本对立。无产阶级世界观是无产阶级存在的反映,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科学的世界观,它阐明了自然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也指明了人类社会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在阶级社会中,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阶级地位之中,因此个人形成的世界观是他本阶级世界观的反映。个人的世界观是一个人对现实各个方面的态度核心,并指导着人的全部行为。
二、个体心理特征的差异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决定一个人的风格、行为方式与活动效率。这些差异具体表现在气质差异、能力差异、性格差异三个方面。
(一)气质差异
气质是指个人行为全部动力特点的总和。
一般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动力特点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进行的速度、强度、指向性等方面。这些特点只反映一个人情感与认识的外部表现形式,而不涉及情感与认识的具体内容。例如,某管理者对违反工作纪律的两个下级给予了严肃的批评,假如这两个下级就其思想认识与情绪反应而言,对管理者的批评均持反对态度,但其外在行为表现则可有明显差别。其中一个人可能会当场与管理者大吵大闹,说出一些极不负责的话,而另一个人却一声不吭,甚至好几天都闷闷不乐。像这类具有同样的心理活动内容,而用不同行为来表达感情的个性特点就属于气质特征。
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气质特点,这些特点并非偶然地结合在一起,而是有规则地互相联系着,形成不同的气质类别。早在公元前 5世纪,古希腊医生波克拉特根据人体内四种液体的比例优势,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这一分类,后来被苏联神经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点的实验研究的发现所证实。多血质又称活泼型,属于敏捷好动的类型。这种人往往活泼、好动、善于交际,动作速度快,可塑性强,情感易变化,兴趣容易转移。
粘液质又称安静型,属于缄默而沉静的类型。这种人往往平静、沉着,情感反应慢而持久,且不外露,动作迟缓而不灵活,具有明显的内倾性。胆汁质又称兴奋型,属于不可遏止的类型。这种人往往精力充沛,热情,泼辣,情感和语言动作发生强烈而难以控制,反应速度快,但不灵活,具有明显的外倾性。抑郁质又称弱型,属于刻板而羞涩的抑郁类型。这种人往往敏感、多疑,感情比较脆弱,做事小心谨慎,观察敏锐,善于察觉别人观察不到的细小事情。实际上,只有少数人是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代表,多数人是介于各种类型之间的中间类型。每种气质类型的特点,都具有好的一面,又具有差的一面。例如,多血质的人情绪丰富,工作能力强,容易适应新环境,但注意力不稳定,兴趣容易转移。抑郁质的人胆小,孤僻、但感情细腻,做事谨慎小心,观察力强。因而可以说,一个人的气质类型并不决定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同一气质类型的人,既可
能成为杰出人物,也可能成为平庸之辈。
(二)能力的个体差异
人的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同的人能力发展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有的人能力超长,智商高达 140以上。也有的人能力低下,智商在 60以下。大量的人处于中等水平,智商为 90 —110。心理学家经过大量研究,基本上得到一个共同的结论,全国人口的智商分布基本上呈正态分布,“两头小” ,即能力低下者、才能卓越者极少,“中间大” ,
一般能力者占绝大多数。这是智力差异的常态曲线分布。
2、能力类型的差异,不同类型的能力可在知觉方面、记忆方面和思维方面分别表现出来。
(三)性格差异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它是人的个性中最重要的、最显著的心理特征。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首先表现在性格上。性格差异是心理学的术语,它也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气质、能力等心理特征共同构成人的个性。性格制约着能力和气质的表现,从而使人的心理特征各具特色,彼此不同。因此,性格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决定人的行为的选择和方向。
性格与气质不同,气质主要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而性格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因素影响,但不是主要的。性格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使外界客观世界的影响在个体的反应机制中保存和固定下来,形成的个体对人对事的态度体系,并且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在个体的行为之中,构成每个个体所有的行为方式。我们平常所说的某个人的性格如何,是指这个人在各种环境中比较稳固地表现出来的态度体系和行为方式,而不是指这个人受某种情境的影响偶尔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例如,一个人在待人处事中经常表现出高度原则性、坚毅果断、见义勇为,那么,可以说明这些特点是他的性格特点。而在某些情况下,对某些事情上偶尔表现出原则性不强,或处事不够果断,则不能认为原则性不强或处事不果断是他的性格特点。所以,要对一个人的性格作出正确的判断,就必须对他的态度、行为进行全面的考察,抓住其一贯的表现。只有在各种环境下多方面地考察性格的各个侧面,才能洞察一个人的性格全貌,作出正确的判断。
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部分,气质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能力则是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气质和能力对现实是中性,性格使他们带有一定的意识倾向性。可见,性格对气质和能力影响很大,它使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成为一个整体。
(二)性格的个体差异
与气质、能力相比,人们的性格差异更为多样而复杂。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来归纳性格差异,划分出以下性格类型。
1、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和中间型,按人的心理活动机能占优势,可将性格划分为理智型、情结绪型、意志型和中间型四种类型。理智型,这种类型性格的人,善于思考问题,三思而后行,情绪型,这种类型性格的人,行为表现中感情用事,情绪易波动,举止受情绪左右,意志型,这种类型性格的人,行为中目标明确,积极主动,自由支配行动,中间型,这种类型性格的人,没有某种心理机能占优势,而以某两种心理机能相结合为主。
2、顺从型和独立型,按人的思想行为的独立性程度,可将性格分为顺从型和独立型两种类型。顺从型,这种类型性格的人,独立性差,易接受暗示,习惯于照别人的意旨办事,在紧急和困难的情况下表示惊慌失措,独立型,这种类型性格的人,善于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不易受外来因素所干扰,在紧急和困难的情况下镇静自如,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
3、外向型性格和内向型性格,按人的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可将性格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性格两种类型。外向型,这种类型性格的人,善于表露情感、表现行为,与人交往显得开朗而活跃,内向型,这种类型性格的人,不善于表露情感、表现行为,与人交往显得沉静而孤僻。
4、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按人的职业选择的特性,可将性格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性格六种类型。现实型,这种类型性格的人,喜欢从事有明确要求、能有一定操作程序的工作,行为规范,喜欢安定,不注意社交而注意现实的利益。研究型,这种类型性格的人,喜欢从事有观察、有思考分析的创造性工作,有时好奇心使行为表现异常。艺术型,这种类型性格的人,喜欢自由行动,有创造力,感情丰富,容易冲动,不愿做单调重复的工作。社会型,这种类型性格的人,责任心强,善于交往,喜欢帮助别人,能与别人合作。企业型,这种类型性格的人,喜欢从事组织、领导工作,好发表意见和支配别人,自信心强,精力充沛而且有冒险开拓精神。常规型,这种类型性格的人,喜欢从事简单、有重复性的工作,不喜欢竞争,倾向于服从别人。
三、总结
个体差异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人手,揭示了正常的成年人在人际交往、成长发展、利益分配等复杂的社会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与个性特征,可以为人事管理者理解和预测人的心态和行为,为制定符合期望的管理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可以对职务进行有效的分析与匹配,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率。个体差异理论在人员招募、人员选拔、人员管理等中都启很大的作用,通过对个体的观察、测试,分析个体的性格、气质、人生观、价值观、兴趣、需要动机等等的不同,更科学的分配职务,使人力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作者——胡君辰郑绍濂
[2]《普通心理学》作者——彭姌齢
[3]《现代管理心理学》作者——程正方
[4]《人格心理学》作者——郑雪
[5]《人力资源管理丛书——心理测评的理论和方法》作者——唐思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