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518
论萧红《呼兰河传》的民俗描写
[摘 要]萧红,一个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1]一个被茅盾称为“感情富于理智的女诗人。” [2]她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渗透着土地上泥土的芳香,闪耀着北国风光的壮美。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是其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恰如其分地描绘了辛亥革命之后至“五四”运动以前这一段历史时期之内,呼兰河的乡土人情、风俗习惯,以及作者幼年时期天真、活泼、幸福、愉快的生活;并通过幼年时代对周围人们思想、生活的观察与感受,批判了那种病态社会心理,寄予了她对人生理想的苦苦追索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尤其表现在对故乡风俗画面的描写以揭示造成人们命运悲剧的根源,并深深地寄托她对民族未来的希望。正如茅盾在<<<呼兰河传>序>>中所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2]
[关键词] 民俗描写 风俗画 命运悲剧 民族希望
萧红,原名张迺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1935年在上海出版成名作《生死场》时,开始用萧红作笔名,鲁迅为书作序,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
论萧红《呼兰河传》的民俗描写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