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由洒脱,孕育散文美
李白诗歌中的语言风格的另一特点就是巧妙的运用散文的句式[4]。诗歌一般都以精炼为主,同时在诗歌中,通常的主流趋势都是整齐、有节奏感。这样才会赋予诗歌强大的力量,从而能够更加顺畅的来表现思想和情感。而相对的散文的语言都是较为自由的,没有特别的要求和规则,因而散文的表现形式是非常多样的。而李白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能够巧妙的运用散文的句式。在汉乐府诗歌中,通常会将散文句式运用到诗歌中,实际上,巧妙地在诗歌中运用散文句式,不仅不会使诗歌散文化造成诗歌表达的阻碍,还会对内容的表达和感情的抒发有所助益。李白就是在汉乐府民歌创作的其地下,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使用了一些散文句式,从而使其诗歌的体裁更加的多样,也更充满艺术特性。例如在《灞陵行送别》中,李白写道“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这是非常典型的散文句式,同时这些诗句也有着极强的概括能力。在诗句中表达了诗人在灞陵亭送别友人的时候,看到友人走过的道路,对其政治上的不幸遭遇有所感触,并联想到自身在朝堂上的遭遇,更添离愁情绪[5]。在诗句中“无花之古树”映衬出了一种凄凉的情景。“伤心之春草”更表现出了诗人的离愁别恨。根据本诗可以看出李白运用散文化的句式,更好的创造了意境,也更好的进行了情感的抒发,从而使得诗句不仅仅没有松散拖沓,还有着极强的节奏感。
二、李白诗歌风格形成的原因
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与他一生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他一生满腹才华,却没有得到赏识。他生于盛唐时期,文章风采天下有名,可奈何朝中权贵小人当道,李白未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6] 。他的理想生活与现实发生了非常尖锐的冲突,因而他时常陷入痛苦与愤懑当中。因而, 在李白的众多诗作当中,表现自己壮志未酬、情怀难遣的著名诗篇也不在少数。 另外,在李白的一生中,有大半生都在过着流浪的生活,因而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也是非常多的。李白具有迎风好奇,同时也有着单纯高洁的心境,并且他的文采卓著,善于将自己的个性融入到语言当中,从而赋予他的诗歌以理想化的色彩。李白的一生可谓是悲剧的一生,但是他的乐观精神使得他总能够以满腔的热情来面对整个世界,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 因而李白的诗歌中大多是对景物的描写以及感情的抒发,因此他的大多数诗歌的语言风格都是清新明快的,明丽爽朗是其基本的色调。总体而言,李白的诗歌的语言风格可以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表达,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也就是李白的诗歌是其真挚感情的抒发,不做作,在语言形式上朴实无华,不雕饰虚伪,从而达到一种炉火纯青的自然之美。事实上这也是李白这一生的终极理想.
(一)炼句
在古代诗歌中一般炼句指的是炼动词,这一点在李白的很多诗歌中都有所体现。李白性格豪迈,因而,豪迈、清新、自然也是他的诗歌给人的感觉,除此之外,李白诗歌中的语言给人一种字字千钧的感觉,尤其是在李白的绝句中[7]。在李白《塞下曲》第一首中,他写道“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随”字和“抱”字就是谓语动词的典型使用。鼓一般指的是在打仗的时候,用于指示战士们进军的信号,因而“随”字的使用是非常恰当的。而“抱玉鞍”也更好的显示了战争时期,时刻准备打仗的紧张的情况。而“伴玉鞍”则无法表现出这种感觉。在《北风行》中诗人写道“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在这首诗中,“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等一系列的动作来表现了思妇思念丈夫的内心世界,并通过这些动词塑造了一个满肚愁肠、思念、牵挂丈夫的思妇的形象。由此可以看出,李白在炼句方面的风格独树一帜,并且其诗歌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提炼的,也是极为恰当的。这也展现出了,李白在诗歌创作上的天分,同时表现了一种信手拈来的感觉。
(二)语序
论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 (5)(二)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