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宋朝大诗人苏轼有一首流传至今的名诗:“粗缯大布裹生涯, 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是说,一个人尽管衣着不够华丽,可依然仪表堂堂,英气逼人,那都是他饱读诗书的结果。邓小平同志也曾经指出:“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要变质,那末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自古以来,凡有作为的人,都把学习作为道德修养的第一要求。诸葛亮也曾有句名言:“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确如此,人的一生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品味人生真谛,淡化身外之物,保持道德操守,做到不义之财不取,非分之想不贪,重品行、有节操、守信用。很多事例也证明,修养高的人、懂得人生的人,是能够抵制外界种种诱惑的人,也是十分注重学习的人。我们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抵制不住诱惑,经受不起考验,关键还是他们放松了学习,对党纪国法缺乏敬畏,对礼信廉耻缺乏操守,才导致信念淡化,走向犯罪的深渊。只有注重学习的人,才能真正领会到“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 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的深刻含义。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他之所以能够抵制住美色的诱惑,不是没有七情六欲,而是长期的学习使他明白名节对人的一生非常重要,用理智战胜了欲望。
学习要讲究方法。美国著名学者阿尔温·托夫勒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而对于怎么学习的问题,我国从古至今就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警言名句。如,“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等等,这些都是历代仁人志士立志求学的座右铭,也理应成为大家孜孜以求的学习动力。尽管学习方法很有讲究,但学习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关键要做到“三常一挤”。
一要常坚持。俗话说:水滴石板穿,绳锯木头断,日久见功夫。学习贵在坚持,最岂一暴三寒。我国东晋时期的伟大书法家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 “书圣”。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道。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另外,我还想跟大家讲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明朝万历年间,崇祯皇帝决心整修万里长城。可是在整修到山海关时却遇到了难题,因为 “天下第一关”匾额题字中的“一”字,早已脱落多时。为了补上这个“一”字,全国各地的名士都纷纷挥毫泼墨,却没有一个人的字能够表达“天下第一关”的雄风豪气。最后,竟然是山海关旁一家店小二用一块抹布写出的“一”字被选中。当人们好奇地问他是怎么写出这么好的字时,他回答说:“其实,也没什么秘诀,只是在这三十多年里,每当擦桌子时,我就望着牌楼上的‘一’字,一挥一擦而已”。总之,无论是流芳千古的“书圣”,还是无名小卒的店小二,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做出常人所不能做到的事情,关键是他们能够持之以恒,一以贯之的坚持。从中我们也应该领悟到:“勤奋成就天才”的深刻内涵。
强化学习 提高能力(二)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