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要常记录。在学校期间老师就常跟大家讲:“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国清代杰出的文学家浦松龄,为了收集更多的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专门在路旁开间茶棚,路人喝茶时只需讲个故事即可免费喝茶。晚上他便回家整理这些故事,终于以其毕生的精力完成了《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这些故事多采自这些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郭沫若对他的评价是“写人写鬼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对于我们而言,也经常参加一些培训,可认真记录的不多,听完了也就都还给了老师。其实,无论是领导的讲话也好,还是参加培训也罢,这些都是学习的很好机会,因为领导的讲话是经过深思熟虑,认真思考的,要么是传达上级领导的意图,要么是针对某项问题的提出,如果不认真听,不认真记,就可能领会不好上级的意图,就可能会出现差错,甚至延误工作。有句古话叫着“书到用时方恨少”,只有平时做个有心人,多记、多想,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要常总结。总结是提高能力的关键。大家也都经历过许多类似如年终总结、工作小结等总结活动,但大家对总结的认识却很局限性,总把这项活动简单地看成评比先进,开展表彰的过程。其实,这只是总结的一部分,总结真正的目的在于发现成绩,查找不足,明确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总结对个人的成长进步也是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让人们明白自己做了什么,还可以帮助大家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如果不善于总结,就发现不了自身的问题,就看不清别人的长处,就容易滋生怨言,把自己的失败归咎到别人的头上,长此以往,就会怨天尤人,不思进取。相反,一个善于总结的人,也是提高很快的人。尽管人无完人,谁都难免出现失误,关键是要“吃一堑长一智”, 不要在同一个问题上犯同样的错误。
四要挤时间。常听到一些同志抱怨,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学习。想必大作忙是客观的,没有时间学却也未必。我国东汉末年有位著名学者叫董遇,从小好学。附近的读书人都向他请教学问。他总是告诉人家:“先用心读书,读上百遍再说。”前来请教的人却说“没有那么多时间”。于是,董遇就教大家利用冬天、夜间和下雨天这“三余时间”读书的方法。其实,时间是挤出来的,董遇就是懂得利用“三余时间”,刻苦学习、独立钻研,而成为著名学者的。我国台湾著名学者柏杨也曾有过一段精彩的对白。一次,有记者问他,社交活动如此繁多,怎么还有时间读那么的书时。他却很风趣地回答道:“我是在等夫人化妆的那十几分钟,抓紧时间读书的”。尽管柏杨先生是一句戏言,却不无道理。只要我们惜时如金,勤奋学习,少一点应酬,学习的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如在车船上、飞机上,利用听录音、看电视,随身携带一本你喜欢看的书,带一篇文稿,一本小笔记本。当读书学习成了习惯和生活方式时,读书学习就不再是负担,而是乐趣了。现在还有一项研究成果,叫做读书养身、健身,我是深有体会的,大家也不妨去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