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273
从《伤逝》看鲁迅的婚恋观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描写男女恋爱的小说。小说从多方面反映出青年知识分子个性解放问题、妇女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婚姻家庭问题。深刻地揭露了子君和涓生两人的自由恋爱走向悲剧的原因。笔者将尝试从《伤逝》的悲剧原因中去探析鲁迅的婚恋观。
在我看来,导致涓生与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传统道德和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
涓生和子君从自由相爱到同居,至始至终都承受着巨大的传统道德和社会舆论的压力。20年代,一部分知识分子接受了自由解放的思想,可是传统的道德观念,在大部分中国人的心中,还是根深蒂固的。子君和涓生的交往,一开始就遭到了父辈们的激烈反对,并最终导致了双方关系断绝,而涓生也与不能接受他们的朋友绝交了,最后他们只能靠自己了,而他们的爱情终究为封建传统道德社会所不能容忍,涓生的差事也丢了,传统道德和社会舆论是造成他们经济压力直接的原因。
说到传统道德和社会舆论的压力,我们不难联想到鲁迅就是其中受害者之一,封建思想和观点也是影响鲁迅一生婚姻幸福的最大最重要的因素。我们知道鲁迅于1906年在母亲的催逼下与传统的旧式女子朱安完婚。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呼唤女性的觉醒和独立,主张自由恋爱和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的他,永远也不可能去接受一个裹脚不识字的旧式女子为终生奋斗的伴侣。这段无爱的婚姻带给他的残害与痛苦他是很少向人提起的。鲁迅在1910年给许寿裳的一封信中透露了这方面的消息。在这封信中,鲁迅谈到自己的工作时说:“仆荒落殆尽,受不解书。惟搜采植物不殊曩日,又翻类书,荟集古逸书数种,此非求学,以代醇酒妇人也……”这封信告诉我们,鲁迅之所以搜采植物标本和荟集古代逸书,进行抄录校勘,不是为了“求学”,而是用来“麻醉”自己的婚姻生活的大痛苦。
可见,鲁迅对封建婚姻是十分反感和憎恨的,他反抗不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同时也勇敢地去追求自由的恋爱。
鲁迅是一个感情敏锐、思想深刻的人,虽然他很是希望让“明月”来驱散他生活中寂寞的阴云,但也夹杂着中年人的踌躇与忧思,他不可能不考虑到他和许广平的爱情将会遇到怎样的压力,比如:一向孝顺的他如何向母亲交代,如何处理和前妻的关系,如何面对社会舆论的压力等等。他又考虑到自己与许广平的诸多差距,而产生出深深的自卑感,——“异性,我是爱的,但我一向不敢,因为我明白各种缺点,深怕辱没了对手!”但是,作为鲁迅,他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无爱婚姻的毒害,更是无与伦比地珍视他与许广平之间的情谊。因此,鲁迅最终冲破了传统道德和社会舆论的束缚,诚恳而勇敢地说出“给我一条光”,说出“我已决定不再彷徨,拳来拳对,所以心里也舒服了。”的话语。在鲁迅毅然决然到广州来之前几天,写了一封专发“议论”的信。鲁迅在信中说得很决然,也很沉痛,他说“横竖谨谨慎慎,还是被人迫得不能做,我就自画招供,自说消息,看他们其奈我何……。我对于名誉、地位什么都不要,我只要枭蛇鬼怪就够了……我从前的生活都已牺牲,而受者还不够,必要我奉献全部的生命,我现在不肯了,我爱“对头”我反抗他们。如果是夜,当然要有月亮,倘以此为错,是逆天而行也……我走我的路。”这是鲁迅对选择自由恋爱,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做出了坚决的表态,并为这一切做好了战斗的思想准备。
鲁迅亦如涓生一样勇敢地去争取自由恋爱,但鲁迅在爱情面前却不是涓生那样的武断和鲁莽,鲁迅的思想比涓生的要深刻得多,成熟得多。由此也可以看出鲁迅理性、谨慎的婚恋观,同时更是一种负责的态度。
二、经济的困顿是导致涓生和子君爱情的悲剧
经济的困顿是涓生和子君爱情的悲剧最重要的原因,仅仅是传统道德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也许还不足以把涓生和子君压垮。随之而来的经济压力才是致命的,当涓生和子君同居的消息传到了涓生供职的机关,局长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为了维护传统道德,很快就把涓生解聘了。丢掉工作对涓生和子君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为了生活,涓生偶而往报社投点稿,或者艰难地翻译点东西,可是挣的那点钱,连最基本的生活也难以维持,最终他们还是逃不掉“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悲惨下场。
爱情是美好的,生活是残酷的。鲁迅锐利地看到了这一问题的所在。因此,明确提出“第一,便是生活。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排在首位,也是最基础的位置。一个人想在社会上有一番建树,首先应该解决生存问题,生存问题解决不了,谈什么其他奋斗?在涓生和子君所处的社会里,他们要生存,最起码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所以他们必须解决经济这个问题才有机会令爱情更加牢固。涓生和子君的爱情虽然一开始很热烈,但是,到最后他们那朵美丽的爱情花朵也是悄然凋落。在除了社会压力和他们个人性格特点的缺陷之外,生活的困顿使他们失去了斗志,虽然不敢说没有面包就没有爱情,但是没有面包的爱情是难以维持的,“爱情可以饮水饱吗”,这种情况即使有也不会维持多久。美满的爱情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就像一朵花需要阳光和雨露一样,因此,鲁迅在《娜拉出走后怎样》里说“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可以说是对青年男女的一种告诫吧。他和许广平离开北京时正式经济困难的时候,他们的做法是冷静地约定“好好地为社会服务两年,一方面为事业,一方面为自己生活积聚一点必要的钱,两年之后再相见。”他告诫我们,不要让爱情麻木了自己的思想,不要以为有了爱情就有了一切。因此鲁迅先生借着《伤逝》明确提出了物质是爱情的基础,也是维持爱情长久的保障这一婚恋观。
关于经济在婚姻家庭中的重要性中还存在另一个问题,便是女子在家庭中的经济权。鲁迅指出,女子的权利,简单地说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在家应该先获得男女平均的分配;第二,在社会应获得男女相等的权利。”而其中最根本的就是独立的经济权。鲁迅通过子君的死冷静地告诫年轻的女性,女子必须获得至关重要的经济权,经济的独立是女人精神独立和人格解放的最基本的保证。没有经济,没有钱,一切都是空话。他指出:“为娜拉之计,钱——高雅地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但能够为钱而卖掉。”没有经济的保障,仰仗他人的恩赐,是谈不上平等和尊重,自由和独立,谈不上人格解放。鲁迅暗示人们:仅仅追求恋爱自由和个性解放还不能使妇女得到彻底解放,没有经济收入,没有不断的新的追求,时间的土壤将会使往日的爱情之花逐渐枯萎,同时指出妇女在婚姻家庭中必须拥有独立的经济权利才能取得家庭地位乃至社会地位而赢得自由和尊重的婚恋观。
三、缺损的爱情观导致了婚姻的悲剧
除了封建道德和社会舆论压力、经济压力外,缺损的爱情观是导致涓生和子君婚姻悲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并不是所有的贫贱夫妻都百事哀,要知道,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普遍都是拮据的。包括鲁迅和许广平的生活状况,却不见得每个自由恋爱结合的家庭都得走向破裂。
涓生和子君虽然真诚热烈地相爱,但他们爱的内涵不同,不同的爱情观决定了他们的心态和行为目的,决定了他们面对生活变故时的不同态度和价值取向,最终导致各自不同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