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2971
解放前后赵树理创作的形成简论
解放前后的文学变革是当代文学发展的起点,其中赵树理的文学创作是时代的里程碑,其形成背景和走向,基本反映了一个阶段文学的文学和政治的关系,解读这一史实,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解放后文学变奏的根本原因。
一.《讲话》对解放区文学的重大调整
当代文学中建国后三十年的发展是高度政治话语的文学,其核心发展是延续和变革了解放区文学的思想体系,大力倡导文学的民族化、大众化,文学的理想和政治理想是一致的,或者说,延安时期的文学是建国后三十年的文学序幕。
在《讲话》发表之前,解放区的文学创作是多样化的,解放区的作家既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家,又有共产党自己培养起来的作家,作家的构成包括了各个层次,其时虽然文学的基本倾向是面向基层、面向百姓的,但文学创作依然是丰富的,多向的,拥有着“五四”文学传统的部分作家依然拥有文学传统的自由创作的可能。
但延安整风和《讲话》的发表对两类作家进行了政治的分类,并对他们的文学创作态度进行了“疏”和“堵”。
延安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是在抗战进入最艰苦时期,为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进行的一次大整顿。其核心是总结当代历史经验,消除王明错误的影响,通过批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形态的主观主义,教育全党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整风的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堵”是对延安当时各种自由文艺创作和不适合党对抗战要求文艺的状况规范整顿,以王实味和丁玲的创作为典型。(及举例说明)
“疏”是对自左联以来党对文艺的主张和共产党自己培养起来的作家创作为标准,其特点是“向上”和“向下”,向上是符合党的政治宣传主张,向下是符合解放区受众的通俗化、大众化,其结合点是民族化的文艺标准。
延安整风的结果是《讲话》,这是用政党的权威,用强制化的管理机制对文艺队伍的一统,自此,解放区的文艺不再是自由的文艺,而变成了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家也不再是单纯的文艺工作者,而成为政党的宣传员。这时形成的文学格局深刻地影响了整个解放区的文学发展,并决定了解放后近三十年的大陆文学走向。
然而,新文学运动开始,文学先驱倡导的文学大众化、民族化在解放区这种背景下却得到了很好的解决,鲁迅小说、问题小说,甚至包括左翼创作都没有使这个几乎是文盲的国度普及文学,启蒙主义的文学理想并没有彻底实现,解放区的文学创作主张反倒体现了从文人文学到百姓文学的创作理想。
二.主流意识之下的“赵树理方向”
赵树理的文学创作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成为赵树理方向之前的创作,二是作为赵树理方向的创作,三是解放后的创作。这是就主流话语要求而言的,而赵树理的创作其实是有其一贯文学理想的,并没有在每个阶段改变什么,也就是说,他是坚守着自己的文学理想,这也是赵树理当时受到吹捧和后来受到批判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