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6299
老舍《茶馆》的京味文化
[摘 要]老舍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为文学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茶馆》是其代表作,通过一个小小的茶馆,反应出大的社会面貌,尤为突出的是体现了京味文化。通过对三个时期的历史描述,反应了社会现实。
[关键词]:老舍;茶馆;京味文化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北京人,是我国的现代的小说家、戏剧家、文学家。对我国的文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被称为“人民艺术家”。《茶馆》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57年,是他后期创作的作品中最为成功的,可谓是当代话剧的精品,也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杀死那个最优秀的剧目之一,曾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得奇迹”。老舍创作的《茶馆》是有深厚的基础的,在老舍两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在抗击八国联军的时候阵亡,于是全家的收入都靠母亲给人缝洗衣服充当杂役的微薄收入为生。于是老舍从小就生活在社会底层,于是对底层人民的喜怒哀乐,而且从小就非常喜爱曲艺戏剧,创作了很多戏剧,《茶馆》反应了老舍对旗人的讽刺,而且描绘了北京的生活风情,散发了浓郁的京味文化,是京味戏剧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老舍是使“京味”变为有价值的风格现象第一人。所谓的京味文化是自从清代以来,在北京地区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北京的历史文化有很大的兼容性,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以及不同的社会阶层的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形成了传统的文化,构成了京味文化。而这京味文化是北京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其是将满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结合,另一方面,又由于京城地处皇都,自然又结合了宫中的一些文化特点,同时也有着官僚,平民等的文化特点。这是这种京味文化的形成,使得长期生活在北京的人们受这种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他们本身具有的气质,审美以及道德规范,深深的打上了京味文化的烙印。老舍本身生长于北京,从小受北京文化的影响,因此其把自己所了解的北京风俗运用于作品中,展现了真正的原味的京味文化,并给予人民鲜明而深刻的城市文化印象,实现人与城市的精神沟通。
而同时京味文化中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为宫廷、缙绅以及庶民文化。这三种文化有雅、俗之分,且属于不同的阶层,不过,经过一定的磨合,在特定的条件下,相互吸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京味文化。
宫廷文化是在帝王与王室宫廷范围内的文化,其核心在于宣扬帝王思想。皇权至上的思想渗透到各个方面,而且也体现其建筑上,文章中茶馆的大屋子,气派的装饰,可以看出这种文化渗透到了百姓的思想中。另外,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逐渐开始追求新的生活方式,因此在进行改良的时候,王利发又学了些英文用来招呼客人,而且茶馆的墙上也都换上了一些美女图,而且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人们在发饰上也做出了改变,王淑芳就梳起了流行的圆髻,而且还极力的劝说李三剪掉小辫子,可看出对新鲜事物的追求,与力求改变。
缙绅文化是指官僚士大夫阶层文化。这些官僚士大夫们自幼熟读诗书,重视科甲,重视师生,同窗的交往。像当松二爷看到二德子向自己朋友找茬时,打碎了盖碗,常四爷特别声明要赔盖碗,由此更可以看出旗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硬撑面子,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同乡的那种情分,是缙绅文化在民众中的一种体现。官僚士大夫阶层的又一爱好是喜欢花鸟虫鱼,八旗子弟多提鸟笼,游手好闲,文章中一开始就描写了许多茶客提着鸟笼,在每天遛够了画眉、黄鸟等之后,到茶馆歇歇腿,喝喝茶,并使鸟儿表演唱歌。听听荒唐的新闻,看看奇珍,“围着桌子观赏瓦罐中的蟋蟀”,可以看出士大夫阶层的文化已经深入到百姓的生活中,体现了京味文化中的那种对安逸生活的追求。
庶民文化是属于下层的民众的文化,在北京主要是指城市平民的文化。其与百姓的生活紧密联系,反应社会的本质。首先,其是建立在小农业与个体手工业的基础上。其次,北京的庶民文化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信仰庞杂,百姓要追求当世的幸福。第三,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第四,是诸多地区与民族文化的融合,而南腔北调是一大特色。
《茶馆》是以北京的龙大茶馆为背景,作者用笔非常的精湛,主要描写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北京风貌,通过茶馆这个小世界来描写北京各阶层的人物以此来反应社会的大背景。全剧以掌柜王利发为中心,历经三十时代几十人物的生活变化,展现出了恢弘的历史长卷。《茶馆》中得人物众多,通过描写茶馆这个小“社会”,反映出了北京这个大的社会文化,从这个小社会中透视了京味文化的很多特征。第一,京味文化较为重视礼,秩序。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礼仪之邦,因此礼和秩序在中国统治阶级来说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维护社会的法宝。北京作为国都,礼与秩序更是国家的典型。北京人非常的讲究礼,讲究稳定的秩序,总是力图在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找到一种和谐。在茶馆中,人物的言谈举止等都显示了这种文化。人与人之间可以说是见面就以礼相称。比如,在茶馆里,茶客们无论是对长辈还是对同辈都是以“xx爷”相称,谈话时也多谦虚,恭敬,多用“您”相称。另一点讲礼的情形是见面会相互请安。例如,在第二幕中,松二爷见到王利发后恭敬的问候:“王掌柜,你好?太太好?少爷好?生意好?”,到了第二幕中虽然松二爷落魄了,但是仍然不会忘记请安,这就是身为旗人的一种礼数,有时候会非常的繁琐,但从中可以看出老北京人中的那种礼数。另外,二德子给马五爷让茶、常四爷提着东西给王利发等也都可以看出北京人的礼的文化。北京人在讲礼的同时也在强调秩序。在茶馆这个小社会里,不同等级、不同权利、不同身份的人之间都存在着潜在的秩序,茶客们在潜意识里也在遵守着这种秩序。例如,二德子要对常四爷动手,马五爷一声呵斥,就让二德子威风扫地,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人们之间存在着“秩序”。 《茶馆》体现的另一个特征是讲究排场。作者拿捏分寸十分到位,特定的年代里,人物需在传统的习俗中循规蹈矩。而所说的这种排场其实也就是脸面,北京人地处帝王之都,本身就有着极高的优越感,这样就使其无论出于什么阶层都爱讲以其好脸面。例如,在第一幕中,就泡茶来说,茶客们都有他们自己的方式,常四爷与松二爷进去茶馆第一件事就是把茶叶交给茶房沏茶,在外人看来好像好身份高些,其实这是下层旗人不得已为之的,其实自带茶叶可以少花那么一点钱而已,在拮据的状况下,保住面子,可谓算是万全之策。而当松二爷看到二德子向自己朋友找茬时,打碎了盖碗,特别声明要赔盖碗,由此更可以看出旗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硬撑面子。另外,松二爷虽然落魄寒酸了,但仍旧会提着鸟笼,讲求体面。此外,从作者对老林、老陈合伙买妻中可以看出北京人对面子的看重。老林、老陈两人共用一妻,本来是非常可耻可笑的事,不过这两人既想买又想要脸,于是跟刘麻子进行迂回的谈话,使得这几个所谓的要脸的人,用隐晦的方式进行人肉交易,尽显去丑陋的嘴脸。从中可以看出北京人心中那种潜在的自尊心以及优越感,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就是无论是贫富,地位高低,北京人都极其要脸面,讲大方,讲义气。《茶馆》中所展现出了京味文化的又一个特点是:北京人比较喜欢追求悠闲舒适的生活。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基础以及官僚思想所带来的饿享乐的习气。不同于上海的浓郁商业氛围,北京基本没经历过生产关系变革,封建经济在长时间内占主导地位。这使得北京人有了务实、忍从的性格。同时贵族处于特权阶层,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受其影响,八旗子弟也都讲究诗书画,养花草虫鱼等悠闲舒适的生活,并逐渐形成社会风气,影响到整个市民之中。在文章中得体现就是,这种生活方式自然就潜入到茶客们的思想之中,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表露无疑。主要体现是:一、爱玩,是老北京惯常的生活方式,像常四爷,无论走到哪都会提着精致的鸟笼,玩鸟已成为他们消磨时光的一种方式。而且,到茶馆的茶客们大多人都玩鸟,玩鸟基本已成为他们消磨时光的一种方式,这些茶客们每天在遛了鸟之后,要到茶馆歇歇,喝茶。二、追求生活艺术,茶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