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139
浅谈现场新闻报道与出镜记者
2004年9月3日下午5点25分,凤凰资讯台正常的播出突然被切断,画面上出现了遥远的俄罗斯高加索地区,镜头非常颤抖、摇晃,充满惊慌,尽管现场报道的电视记者非常专业,但是透过镜头,我们可以强烈的感受到他们那剧烈的心跳,急促的呼吸,以及发抖的双手。枪弹不是尖叫着掠过,而是发出“噗噗”闷声,这是子弹打在身边的声音。这就是我们对别斯兰人质绑架事件的最直观的视觉印象。恐怖分子劫持别斯兰人质是9月1日上午9点10分,当时有1000多人被恐怖分子劫为人质,其中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几乎是同时,世界各大媒体的300余名记者拼命赶往别斯兰,其中就有凤凰卫视驻莫斯科的首席记者卢宇光。
9月3日下午,在解救人质现场,卢宇光有一段在战斗最前线的电话连线报道,这是一段激动人心的新闻报道,尽管他的声音中带有颤抖,但是,“恐怖分子冲过来了!”已经作为世界新闻史上经典的声音之一,传遍了全球。
这段声音记录如下:
“现在,现场非常的紧张,现在战斗是5分钟以前开始的,我们也听到了枪声。大概在现场100米的地方,能看到孩子不断的往外面送,现在已经停止了。我们的机器在里面,撤不出来。我们离文化宫大概有三四米的墙角,现在我们的机器还在里面工作,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最前面大概10米的地方,有很多特种部队向右边运动。”
“现在情况又有一些变化,我们要赶到另外一个地方,文化宫的中心,现在我们看到战斗还没有结束,不断有部队往里冲,我们在外面看到外围的部队,现在情况有些松驰下来,部队的行动有些缓慢。”
“到目前为止不知道死了多少人,我们的记者都在文化宫20米的草坪上,但是凤凰台的机器还在里面工作着。”
“现在又冲出一批人,我们不知道是哪个方向的,躲在汽车后面。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记者前方大概150米左右,现在有一些人群冲出来,当地警方有不少吉普车和装甲车在附近,部队运动上去了。”
“现在恐怖分子已经向我们冲过来,打伤很多人,我们正在跑。”
“恐怖分子冲过来了!向我们开枪!”
“现在有几个人都躺在地下。”
“我现在看不出来。我现在趴在地上。现在已经打伤了很多人。”
“现在天空也出现了三架直升机。”
这段现场报道之后,卢宇光与总部失去了联系,大约一小时之后,电话线那头奇迹般冒出卢宇光的颤抖男中音:“各位观众,卢宇光在别斯兰现场继续向你报道……”
据俄罗斯《权力》周刊的记录:BBC、CNN和欧洲新闻电视台从当地时间下午1点20分开始直播,俄罗斯独立电视台从当地时间下午1点30分开始直播,而俄罗斯两家国营电视频道“第一频道”和“俄罗斯频道”仍然在播送原定计划中的节目,直到当地时间2点整,才进入直播状态。相比之下,凤凰卫视的直播与西方知名电视台基本同步,持续了20小时。尤其是卢宇光那充满了震撼力和恐惧感的现场报道,更是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一、现场报道出镜记者的内涵
“出镜记者”一词是个舶来品,在《辞海》、《现代汉语词典》中,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在英文资料中,“出镜记者”的原文为:“On—camera correspondent and reporter”,直译过来就是:“上镜的通讯员和现场记者”。简单的说,电视记者出镜即是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直接面对摄像机(观众),以采访者、目击者、参与者或报道者的身份出现在屏幕上的电视新闻图像。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新闻记者首先直接通过荧屏向观众报道新闻。我国的出镜记者比西方国家晚了近20年,但是现在已经成为电视报道中重要的一部分。
根据出镜的目的、采访对象、节目时间的长短,出镜记者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记者直接面对镜头作报道。这种现象无论在新闻消息、新闻专题,还是新闻评论节目中都很常见,大多表现在新闻报道的开头,有时也出现在报道过程的中间或结尾;第二种是记者采访人物时出镜。常常表现为记者在新闻现场提问或与采访对象交流时出现;第三种是记者在目击、参与或调查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出镜。
二、现场报道记者出镜的重要性
1、增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观众对新闻的真实性、新鲜性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记者必须不断创新报道方式,才能满足观众求真、求近和求新等方面的心理需求。新闻记者出镜不仅能够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可信性,也提高了新闻的传播效果。
比如曾获中国新闻奖的作品《城里人下乡购时装》。记者在消息的一开头就出镜,向观众介绍他们所处的现场情景,紧接着问采购的顾客他们从哪里来,之后,记者向观众介绍自己在市场上转了一圈的所见所闻,并提问顾客到乡下购时装的原因,最后记者再次出镜对这一现象作点评。这条消息的长度只有两分钟,但记者在现场的报道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历历在目,将真实可信的新闻现象从不同侧面展现在观众眼前。
2、强调新闻的现场感
在新闻现场,记者边观察边进行报道,能够真切地把观众带入现场,把事件的发展过程生动形象地呈现给观众,使观众强烈地感受到身临其境的参与感,从而拉近了记者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比如1997年中央电视台组织的三峡工程大江截流的现场直播报道。当时,记者站在工地上,对围堰合龙的进度情况进行现场报道,中间穿插了对建设者的采访,与此同时,工地上传出的机械轰鸣声、落石下水声,以及围堰合龙后人群的欢呼声等,都让电视机前的观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3、发挥电视新闻传播的优势和长处
电视新闻报道相对于报纸和广播的优势就在于电视画面的直观生动,声画合一,带给人们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受。比如美国CNN记者在海湾战争中的现场报道,就带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紧张感和恐惧感。
三、现场报道记者出镜的现状
1、缺乏对新闻现场的判断能力
现在的很多记者都具备一定的镜头感,口齿也比较伶俐,但是一旦到达复杂的新闻现场或者面临突发的事件,就会变的紧张、呆滞、口吃,甚至丧失了对新闻和现场的判断力。经典的例子是1997年香港回归时,中央电视台进行了全程直播,一位小有名气的记者负责报道港督彭定康的活动。事件刚开始一切正常,彭定康依计划乘车离开了港督府,该记者对现场进行了描述,发了感慨,做了评论,报道本可以就此结束。但谁也没有料到,记者的话音刚落,彭定康的车子竟然绕了一圈又回来了,该记者只好又拿起话筒,把刚才的一番话重复了一遍,最后说:“……我们也不知道他为什么又回来了。”片刻之后,彭定康再次回来了,这位记者只好把刚才的话第三次重复背诵。谁知彭定康的车子又一次缓缓驶入镜头,这一回该记者彻底失语,电视观众只能看着无声的画面,自己揣摩了。
2、缺乏对自身情感的把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