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2749
诸葛亮是如何演变成“政、智、统”三杰的合体神化
明代毛宗岗曾评三国有三绝,诸葛孔明即为智绝,而千百年来诸葛亮作为智慧象征,其形象亦深入人心。诸葛亮死后,谥号“忠武”。在《三国志》中,陈寿评曰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诸葛躬耕于南阳时,每自比管仲,乐毅。管仲者,春秋齐国之上卿,有“春秋第一相”之称,对此陈寿亦认为诸葛治世文能与管仲,萧何匹敌,武不逊于乐毅,曹参。乐毅者,战国时燕国上将,险灭田齐,故以善兵闻名。可见诸葛亮是一个天下奇人。那么,在每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上,诸葛亮又是如何渐渐演变成“政、智、统”三杰的合体神化呢?
一、诸葛亮在民间的神化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最初是作为谋士登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与子房无异;之后得荆州立蜀汉,治理地方。平南蛮,出祁山,虽遭受一些挫败但总的来说是功大于过。于是乎诸葛亮三位一体,近乎于神。《三国演义》中诸葛之神并非凭空产生,其大部分故事因袭《三国志评话》,有的追溯起来,历史更为悠久,大部分情节早在东晋就有了源头。比如在东晋王隐的《蜀记》中,就出现了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又比如孙盛的《魏氏春秋》就说到诸葛亮制造了连弩,手艺甚至超过了同时期的马钧。而关于诸葛挑衅司马送女人衣,也首见于《魏氏春秋》。在习凿齿的《汉晋春秋》有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死诸葛气走活仲达等,甚至借司马宣王进入诸葛撤退后留下的营寨之际,还口赞孔明为“天下奇才”。以至于常璩与袁希之等在《华阳国志》里描写的种种诸葛亮射杀张颌情节,更为神奇了。
在三国西晋时,吴国大鸿胪张俨虽说“仲达之才,减于孔明”,但其深意还在于诸葛以王道治世,类似子产治郑,以仁治国练兵,可见诸葛的军事能力并不为肯定。而西晋初年袁淮在《袁子》中亦说“其于应变,则非其所长也”,说明诸葛治军,在于军纪严明。东晋时隔西晋不过几十年,对于诸葛亮的神化便如此迅速,是有其特定原因的。东晋时,外族入侵,司马氏偏安一隅,类似于蜀汉偏安益州,朝廷又受制于门阀政治,有志之士以及百姓渴望有一个如诸葛亮一般的忠诚,尽心尽力辅佐朝廷。而天下纷争不断,久而久之,这个抽象化的诸葛形象便渐渐染上了领兵平乱的能力。古时统兵装神弄鬼故弄玄虚之事不少,神机妙算总是对应着夜观天象、掐指一算云云。在孔明成功成为一名统帅后,其神鬼莫测之力也开始宣扬起来。比如东晋干宝的小说《晋纪》,南朝刘宋盛弘之,北朝郦道元等对于八阵图威力的描写神乎其神。
小说都是时代的民间愿望,正如人们通过研究《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了解当时朝代的民间生活。而以上各种记述说明,百姓们渴望有一名贤臣带领他们,而诸葛亮就抽象成了贤臣的代表,久而久之此二者画上了等号。尽管历史不断在发展,这份狂热崇拜却伴着书籍流传,借着悠悠众口显达。两晋南北朝的百姓在“五石散”中恍惚见到了成神的诸葛亮.而一个人却保持着理性的思维,他就是裴松之,他以严谨的态度对于各种三国轶闻加以评述,是以他为《三国志》所作的注也得以流芳百世。
隋唐结束了南北分裂,在民间文化中,诸葛亮神化之势以已不可逆转,最具代表性是对武侯推崇备至的杜甫。他的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古谁堪伯仲间”,还有“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等。这些诗句中诸葛亮忠可比伊尹、周公,贤可比管仲、萧何,领兵不逊于乐毅、曹参,庙算不下吕尚、张良。其他唐或五代诗人,还有如李白“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杜牧“画地乾坤在,濡毫胜负知”, 元稹“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 李商隐“徒令上将挥神笔”, 李中“报国尽神机”, 罗隐“北征东讨尽良筹”等,不再一一赘述,甚至连上层统治者也被影响,对于所谓的正统王朝态度暧昧,如李世民《唐太宗皇帝祭魏武帝文》对曹操明褒暗贬,可见蜀汉在其心中地位不低。
二、统治阶层对于诸葛亮的推崇
到了北宋,由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发扬光大,宋代统治者吸取唐末年藩镇割据的不利教训,提倡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削弱了大将兵权,渐渐以文臣御武事,统管军政的枢密院一般就由文臣负责,在此情况下,诸葛亮以文官领兵形象更应当深入人心理所当然,但那是南宋之事,北宋时却不这样。
作为封建社会经济文化高峰的北宋,那些士大夫眼中以曹魏为正统,譬如欧阳修,司马光等,在《资治通鉴》中,有记载“魏明帝太和五年:(诸葛)亮帅诸军入寇,围祁山,以木牛运”,其中“入寇”二字可见其对于蜀汉态度,而同时期文人苏东坡,亦在《赤壁怀古》中将赤壁之功归于周瑜,说其“羽扇纶巾,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也认为“吾欲重天下之实,于是始乎轻视正统”,即以成功论正统。我认为,造成北宋这种观念的原因在于,赵氏取代周之柴氏,类似曹氏取代刘氏,司马氏取代曹氏,若蜀汉为正统,那北宋的合法性何在?在北宋中比较例外的就是王安石了,“崎岖巴汉间,屡以弱攻强. 晖晖若长庚,孤出照一方.势欲起六龙,东回出扶桑.”反应了其心中对于诸葛亮的崇拜,或许是期盼皇帝能信任他给予他足够的权利改革,他也就能成为一代贤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