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5774
《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风格之比较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风格的比较,从多方面阐述两者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从而客观的评价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各自的优点与缺点。
[关键词]《红楼梦》、前八十回、后四十回、各自的特点、各自的优点与缺点
我只是《红楼梦》的一名普通爱好者,才疏学浅、文史哲知识有限。但是,我还是希望给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对于任何一个真正喜爱《红楼梦》的人而言,往往会有这样的感觉,就是觉得《红楼梦》像一个谜:不读《红楼梦》,可能还知道《红楼梦》在讲什么,可是读完之后,似乎又不知道《红楼梦》在讲什么了。比如,不读的时候,似乎还知道《红楼梦》在讲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以及它借宝黛悲剧爱情来反封建的特殊意义;可是读完之后呢,弄不清楚她到底是爱情小说还是政治小说,或者是鲁迅先生说的人情小说;还有,不知道传统说的他们叛逆,到底叛逆在了什么地方。这并不是我在耸人听闻,或是故作高深,而是来自我的切身感受。
曹雪芹独有的创作风格。在《红楼梦》开卷的第一回中,作者就说他用了“真事隐,假语存(甄士隐,贾雨村)”的写作手法,而作为研究《红楼梦》重要线索的脂批(我反对把“脂批”作为研究《红楼梦》的金科玉律,其实他和我们一样,不过是一家之言,可是我们又必须参考它,因为他最接近曹雪芹)又说,《红楼梦》用了“草灰蛇线”的“春秋”手法,这两种手法的并用,使我们这些并不是曹雪芹本人的人在读《红楼梦》的时候就很容易主观臆断,因而我们难以理解曹雪芹的真正意图。
以前我受朋友的影响,贬低甚至排斥后四十回,而且几乎到了“宁看《石头记》,不读《红楼梦》”的地步,甚至自欺地认为《石头记》就像断了臂的维纳斯---因为残缺,所以完美。然而,随着阅历和知识的增长,我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我这种做法是错误的---维纳斯只是断了臂,但是还有面目在,可是《石头记》呢,缺少的是八十回以后的情节,是全书的正题和面目,可以说是点睛之笔---断了臂的维纳斯是无法和残本的《石头记》相提并论的,所以,残缺,未必完美。
或许会有人说,续写《石头记》的人多了,凭什么高鹗就该享有这样的待遇啊?的确,续写《石头记》的人多了。我就利用在图书馆工作的闲暇时间,翻看了一些,诸如什么《后红楼梦》、《红楼后梦》、“真梦”、“再梦”、“梦补”等等。觉得这些可真称得上是“乱七八糟”。如果谁读过这些书,就会知道高鹗有多么伟大,有多么的了不起。也许,高鹗的某些思想的确偏离了《石头记》本有的思想,而且他的艺术修养远远低于曹雪芹,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后四十回在文学、结构和风格上几乎完全吻合了前八十回,这对于一位跟着别人续书的人而言,是十分的难得的。《红楼梦》从问世自今,已经有200多年的时间,在这中间,续书实在太多,可是只有高鹗的续补和原著一起,风行于世,流传至今,这本身就是对高鹗以及他后四十回的肯定。后四十回文字的精美、人物基本保持原貌以及情节的基本合理顺畅。
我认为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的风格比较,从微观上来讲,好的好,坏的太坏,但是好比坏多;从宏观上来讲,后四十回的悲剧思想以及艺术手法,大体上继承了曹雪芹的创作手法和风格,基本上还原给了我们一个完整的《红楼梦》。高鹗以及他的后四十回,从根本上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还有一些其他我认为的比较好的地方,比如后四十回中对日趋荒凉的大观园的环境描写,处处透露着寂寞无聊、甚至是凄清荒凉的景象。
后四十回对比前八十回还有其自己特殊的地方,这个就是高鹗展开并揭示矛盾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