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300
《金瓶梅》与《水浒传》的武松形象之比较
[摘 要] 《水浒传》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金瓶梅》就是受它影响而创作的。它改写了很多《水浒传》中的人物和情节,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独特的理解,从中可以看出两部小说各自反映的不同的时代精神。同一个武松,有着显著不同的形象,这些不同实则反映了时代精神的重大差异。
[关键词] 水浒传 金瓶梅 武松形象 时代精神
众所周知,《水浒传》是一部写草莽英雄的传奇故事。前面主要部分用多少不等的笔墨,细致描绘一个个英雄人物是怎样一步步被逼上梁山的。《水浒传》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文学史、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我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其中关于打虎英雄武松的部分,是施耐庵最喜欢、最着力描写的故事,并且“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水浒传》里数一数二的精彩之处。”而研究者也认为,长达一百回的《金瓶梅》,其故事框架是从《水浒传》第22回到第31回中移植过来的。“《金瓶梅》的作者借用这段故事,假定武松没有杀死西门庆和潘金莲,然后把西门庆和潘金莲的故事敷衍铺张开来。”在《金瓶梅》中,很多《水浒传》既有的人物和情节都经过了作者的再创造,从而显示出全新的形象,映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理解,从中可以看到两部小说各自反映的不同的时代精神。本文通过武松这一形象的演变,对这一问题略作探讨。 一、《水浒传》与《金瓶梅》各自成书的时代
关于《水浒传》作者和成书,早在明代时,就曾有过三种不同的说法,但对作者的认定,却并未超出施耐庵、罗贯中两人。当代一般倾向于《水浒传》为施耐庵所作。关于施耐庵其人,目前所知甚少,但各种记载有一点是一致的:即施耐庵系元末明初人,主要生活在元末,作为身经战乱的作家,施耐庵很可能目睹甚至经历了元末农民起义和明朝建立的全过程。
历史上的宋江起义,影响虽大,但规模很小,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南宋以来,生活在封建压迫之下的广大人民,却把宋江起义的史实,敷演成故事传说,作为苦难与抗争的寄托广泛流传开来。南宋时极为兴盛的“说话”,就讲述了宋江农民起义的人物与故事。《大宋宣和遗事》的成书,说明了在宋末元初时,水浒故事的轮廓已经形成。到了元代,在杂剧舞台上出现了很多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水浒戏”,为《水浒传》的成书提供了艺术借鉴和情节素材。《水浒传》这部伟大的长篇小说名著,就是在民间长期流传的水浒故事的基础上,由文人作家再创造而产生的。
《金瓶梅》的成书,至今仍是文学史上一大悬案,其作者普遍认为是兰陵笑笑生所作,兰陵笑笑生姓甚名谁现也无从考证。但是此书成书于嘉靖之后,也就是明代中晚期是无疑的。
这一时期,与《水浒传》作者生活的元末明初,在时代特征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反映在文学上,就表现在英雄主义理想的消退和面对黑暗现实的无奈。《金瓶梅》十分细腻地描写了西门庆一家的日常生活以及这个家庭的盛衰。虽然作品以北宋末年为背景,但它所反映的却是处于封建主义制度末世的明代社会的内幕。 二、元末明初与明代后期时代精神的差异
从成书过程可以看出,《水浒传》的产生与当时动荡的社会形势是分不开的。作者身处乱世,目睹了农民起义的全过程,丰富的见闻与经历成为施耐庵在创作时的大量生动素材。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作者才会产生激情,才使得以武松为代表的英雄群体的能力和影响在《水浒传》的世界里达到了极致。
然而到了《金瓶梅》的成书时代,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明代中叶以后的社会,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在商品意识的笼罩下,人们对生活的感受不同了,金钱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几乎成了人们生活的主宰。人对物质金钱的依耐关系的加强,必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