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042
从余秋雨到易中天的文学现象浅析----通过历史话人性
[摘要]秋雨的“大文化散文”可是说是上世纪文坛的一只奇花,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可以说是在解读历史中确立了当代人的精神标高,也是对散文的内容和形式的进一步创新和拓展。但同时,十年之后的今天,易中天对历史的调侃似的深刻见解,又掀起了新一阵的历史文化热。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关键词]秋雨 易中天 文化性 历史 人性
一、余秋雨的文学现象
1、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性
余秋雨写出了《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等学术专著的著名学者于1992 年初陆续推出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文明的碎片》等散文集,海峡两岸立即掀起的一股“余秋雨热”至今仍不衰。
然而这种兴盛的背后有其与众不同地方,我们对余秋雨感受最深的还是散文的文化性,无论是《文化苦旅》,还是《山居笔记》,都能切实感受到余老在与历史的对话中,给当代文人知识分子还原出了一个身后宽广的历史文化背景,他以自我生命的体验,持续了中国文人的血脉。无论是询问,对话还是承接,都是对当代人的一次考验,是对处于日常处于迷顿状态的人们的一次提醒。
从余秋雨的作品来看他总是能将所看的自然山水置于人文山水的层面上,从中探寻中国文人艰辛跋涉的脚印,挖掘积淀千年的文化内涵。这个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文化苦旅》上清晰地摸到他的脉络。无论是道士塔里,对流逝的中国古代文化痛心疾首;还是《山居笔记》里,苏东坡在无形的围困中突出重围。都是站在一个清醒的观测者的角度,将重构现代人文知识分子的人格,在苦旅中寻找遗失的文明碎片。楼肇明从作家创作的视角分析:“《文化苦旅》一方面指整个中国文化史的悲壮历程,一方面指作家心路历程的举步维艰。作家的思维方式已突破包括五四现代散文奠基者在内的‘直感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局限,以20 世纪人文科学和艺术哲学的最新成果为自己的观察工具,从而避免了先贤们的偏颇,这个思维的立足点使他的文化批判鞭辟入里,攀登上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和深度。可是说,楼先生的这番话,精准的点出了余老散文的内涵。
从总的来说,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1、展示中国文明发展的艰难悲壮的历程,呼唤文明;2、 探索中国社会传统文人的悲剧命运及人格构成,为建构当代民族文化人格寻找出路;3、 对人文精神的探寻,为新的人文精神的建立和发展提供思路;4、剖析中国城市文化的固有弱点与现有水平,促进城市现代化。
2、余秋雨作品的影响
同时,余老的散文之所以能取得这样广泛的影响,也是有其深层次原因。其中包括散文本身的艺术价值和个性价值,并且他善于在其文本中阐发自己的独特见解,正如杨明亚所说的“他的散文有时善于制造戏剧性的场面和对话,通过这些场面和对话来具体化、艺术化,冲淡理性的枯燥,增强感染力,加以布局得当,安排合理,遂成浓墨重彩之华章。这就使得他的文化散文不同于一般人的纤弱无力的、苍白空洞的散文,也就是说,他用他的思想来穿透了他所思考的对象,用他广阔的视野笼罩了他所思考的对象,让他尽可能达到天然而自足。”同时他的散文“适应了一个时代转型的需要、社会转型的需要、人们向何处去的需要。文化一度在中国失落到了必须重建的程度,重建便意味着重构和变革,余秋雨文化散文的出现,恰好有助于破除这种困境,使人目光为之一亮,余秋雨也因此领风气之先,开创了一条新路”
因此可以说余秋雨的散文充满了人文安慰和人文关怀,对于文章中既有高雅成分,又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