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491
论《红楼梦》的悲剧构思
【内容摘要】《红楼梦》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这已经是无需争论的共识。但对于悲剧结论的得出,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去证明。本文拟想通过小说的神话的开头、前五回的暗示和曹雪芹自己的表白三个方面,去把握作者的悲剧构思,从而解读《红楼梦》这一伟大的悲剧。
【关键词】红楼梦 悲剧 构思
悲剧是人生灾难与厄运的演示,悲剧主人公的遭遇是悲惨的,使人怜悯与恐惧的,但悲剧的精魂却是主人公面临灾难与厄运时表现出的那种不向命运屈服,敢于同邪恶势力抗斗的人性精神与生命活力。这就是悲剧的美学本质。《红楼梦》在迄今为止的中国文学艺术园地,是无与伦比的悲剧巨制,即使放到世界文学艺术之林,也堪称悲剧的颠峰之作。
一、开篇神话的构架
《红楼梦》是一部享誉中外的现实主义力作。《红楼梦》中的神话因素,无形中为这部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品带来了奇幻的、瑰丽的浪漫主义色彩。而且,也正因为《红楼梦》中神话因素构成的神话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水乳交融,才形成了作品虚虚幻幻、真真假假的艺术世界。
(一)石头的悲哀
九霄天裂谁堪补——“补天”神话悲剧。
先看补天神话。作者在《红楼梦》的开头就给我们讲了个女娲补天的神话,引领我们走进神话世界。女娲补天的神话,最早可见于西汉刘安的《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焰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螯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列子·汤问》中也有类似的介绍。另外,在东汉王充的《论衡》和唐代司马贞的《三皇本纪》中,女娲神话得到了进一步的承传。曹雪芹作为一代文学大家,一定深刻洞悉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从这一神话素材中,“借来一块当年女娲炼石补天虽炼未用的多余剩石,将其精心改造成人世之外‘太虚幻境’中一个独特、无偶的小说序跋信息载体──通灵宝玉”。可见曹雪芹不仅取材于原始神话素材,而且也融入了自己独特的创作体验。女娲补天的神话,具有了全新的内涵。而且,在作者的整体构思中充当重要的角色。此顽石先因怀才不遇而在青埂峰下自怨自叹,引出顽石“幻形入世”的故事,并为我们演出了这一曲“悲金悼玉”的爱情悲剧。这恰恰为小说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形成小说真假相生,虚实相形的艺术效果,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成为“神话帷幕笼罩下的现实人生的大悲剧”。
(二)小草的眼泪
独有情痴抱恨长—“还泪”神话悲剧。
众所周知,贾宝玉的前世便是女娲补天所剩余之顽石,然而偏偏就是这块顽石却“灵性已通”,拥有了自我意识,我们姑且称之为通灵之石;而林黛玉的前世便是绛珠仙草,这绛珠草生在“西方灵河岸三生石畔”,寓指绛珠草也通了灵,我们姑且称之为通灵之木。顽石通灵后“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绛珠草通灵后却思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可见,通灵并拥有自我意识本身便极具悲剧性。由此可见,通灵并非好事。通灵让人们清晰地体味到人生的荒诞性和悲剧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通灵就是悲剧。而在《红楼梦》中,木石通灵了,曹雪芹偏偏让一个无意识的石头拥有意识,让这块剩余之石清楚意识到自己的多余,并让这个通灵的、无才的、多余的石头幻化为人形,在这个由石头建构的、无情的世界中经历一番至情追求的挣扎,让他清楚看到自己的挣扎与伤痛。同时,曹氏又让这株前世亏欠无数灌溉之德的绛珠草在今世偿还无数的泪债。以泪报恩,泪尽而逝的命运注定了绛珠草的凡尘角色一生将笼罩在悲剧的阴影里,而所谓的“木石姻缘”也必将走向悲剧结局。
二、前五回的暗示
在《红楼梦》全书中,前五回是“引子”部分,它对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全部艺术构思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