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927
论《三国演义》的人物描写艺术
[摘 要]《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花费大量笔墨,调动多种艺术技巧和手法塑造了一大批血肉丰满、栩栩如生、万古流传的典型人物形象。本文主要从三个主要的方面来论述作者对人物的塑造:采用“性格强化法”,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利用战争场面突出人物性格和“略貌取神”的美学手法。《三国演义》中人物的塑造堪称我国古代小说人物塑造方面的典范。
[关键词]《三国演义》 人物塑造 性格强化 战争场面 略貌取神
著名的文艺理论家钱谷融说过,“文学就是人学”,一切文学作品必然是围绕人物来展开的,中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更是这样一种优秀的文学作品。作者罗贯中在整部作品中一共描述了一千二百多个人物,其中有名有姓的也将近一千人。正如毛氏父子所评“入邓林而选名材,游玄圃而见积玉,收不胜收,接不暇接”。[毛纶、毛宗岗:《三国志读法·全图绣像三国演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作者描写的人物不仅数量甚多,而且性格丰富各异,或奸或善、或忠或勇、或英武或苟且,或雄才大略或心胸狭窄,鱼龙并存,神形各异。罗贯中倾尽心血,花费大量笔墨,调动多种艺术技巧和手法塑造了一大批血肉丰满、栩栩如生、万古流传的典型人物形象。作者将人物塑造成像生活中的真人一样,读者仿佛可以触摸到人物心脏的跳动,感受到人物呼吸的气息,呼之欲出。他们就像一颗颗闪亮耀眼的明星,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空中散发着夺目的光彩。
采用“性格强化法”,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
《三国演义》这部作品的艺术造诣很高。在人物的塑造上,它非常注重人物主要性格的相对稳定性,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环境、各异的对象和曲折的故事情节打造熠熠闪亮的类型化人物和审美系统,看成我国古代小说中人物类型化的高峰。作者为了让人物的主要性格在故事情节中凸显出来,更为了凸显人性的本质,将作品中的人物置于错综复杂的情节之中,让人物的真性情、真品质在作者设置的一个个矛盾冲突中脱颖而出。
1、吕布见利忘义的小人形象
吕布刚出场“生得器宇轩昂,威风凛凛,手执方天画戟,怒目而视。”谓一表人才,威风凛凛。但在书中第三回,曹操的谋士李肃前往游说吕布。作者将吕布置于一个矛盾冲突之中。吕布一边是他大义凛然的义父丁原,一边是他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在两者的选择矛盾中,作者写道:“布沉吟”,这一“沉吟”写的极秒,沉吟的表面展现了吕布内心的复杂,矛盾丛生。他在犹豫,在权衡利弊。“良久曰:‘吾欲杀丁原,引军归董卓……’”吕布提刀径直进入丁原的帐篷,不由分说、毫不犹豫地取下丁原的首级。然后大呼一声:“肯从吾者随董卓在此,不从者自去!”从作者设置的这一小小的矛盾中,读者就可以对吕布的人性品质有个基本的了解:表面上他是位义勇豪杰,实际上是个见利忘义的卑鄙小人而已。
为了凸显吕布的这种主体性格,作者并不满足在这一次心理矛盾抉择中为他定性。在接下来的第八回和第九回中,作者安排了吕布与董卓争女色貂蝉,后反目再杀董卓的情节。及至书中第一十四回,在吕布落难之时,刘玄德收留他于小沛,而吕布却趁机攻下徐州,并在得到袁术的金银粮马之诺后,答应与袁术两边夹击刘玄德……到这里,吕布的人物性格德行已经是昭然若揭了,但是作者不在作品中妄加评论,而是跳出作品,借他人之口道“布,虎狼之人,见利忘义。”罗贯中对吕布这一人物的塑造可谓是抽丝剥茧,层层剥离,他的主体性格一步步显露出来。《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就是这样将人物置于对比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在互相矛盾的言行举止中让人物自行暴露其主体性格,充分揭示其性格的本质。
2、刘玄德宽厚贤德的仁君形象
再看罗贯中塑造的“三绝”人物之一刘玄德。罗贯中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突出他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