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3626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
【摘要】:曹操历题材中受争议最多的一个人,有褒有贬。曹操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谁也说不清,人性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是善大约恶,还是恶大于善,而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为我们描写了两个曹操,但是哪个曹操才更贴近现实,哪个曹操才是历史上真是的曹操?《三国志》作者陈寿于《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为什么对曹操会有不同的评价?
【关键字】:曹操 评价 美恶 贬褒
一、曹操的历史背景
曹操(公元155~公元220),即魏武帝,汉族,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和诗人。在政治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恢复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文化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二、《三国志》中曹操的性格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魏书武帝纪》篇末评说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才,各固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这段文字比较精当地描述了曹操一生的行事为人他是一个乱世豪雄,能够运筹帷演谋,鞭挞宇内,做出常人做不出的事业。他又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标志或世袭或禅让两种抉择夹缝中的乱世奸人。
三、【《三国志演义》中曹操性格】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按照艺术的典型化手法塑造出来的一个奸雄的典型形象。不仅他的言语、行为已经偏离历史的事实,而且浸透了作家的审美感情。《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奸诈、自私、残忍、多疑。《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徐州屠城、水淹邺城、华佗被害、近待被杀、、出于恐惧和猜忌杀吕伯奢一家、为引诱吕布将掳来的群众当炮、等等,确是曹操凶残性格的大暴露。罗贯中借助这一艺术形象严正地抨击了剥削阶级英雄的残忍,深刻提示了曹操之类政治人物固有的谋功逐利,不择手段的阶级本质。
四《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的曹操那个更真实
曹操的形象,既有奸诈的一面,又有雄才大略的一面,然而这两方面不是机械的相加,而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有时很难分清这是他的英雄本色,还是奸雄的特性使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他是以奸雄作为性格的主导方面。在曹操的身上集中了封建统治者所具有的缺点:嫉贤妒才,刚愎自用,刻薄暴虐,聪明过人而又愚蠢颟顸;坦诚中总带几分虚诈,大度中常含几成小气,却对曹操的好的性格特点轻描淡写。如 “颍川之战”,曹操对义军不分青红皂白,“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充当了一个朝廷刽子手的角色。此后,他又跟随皇甫嵩讨张梁,“斩张梁于曲阳”,“发张角之棺,戮尸枭首”,残酷得连死人也不放过;曹操嫉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