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3574
论张爱玲小说的“苍凉”意识
[摘 要]张爱玲是一位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孤岛成名的女性作家,也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沉重的身世感和感时伤世的情思结合在一起,使她永远带着一种苍凉的心境,冷漠地、不动声色地述说着生命的晦涩与缺憾,使得她整个作品中充满了阅尽世事后的沧桑与苍凉,充满了洞穿人生况味的冷静与思索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形成了“苍凉”的基调。本文以苍凉意识为视角,通过对她的作品艺术和文化方面的分析,整体研究张爱玲的作品的文化特色,从而整体把握张爱玲的创作基调,阐释她的内在涵义,试图达到深入理解她对现当代文学的意义的目的。
[关键词]张爱玲 苍凉 都市 女性
从80年代开始,中国大陆在不经意间升温了一股“张爱玲热”。这股热潮一直延续到90年代和21世纪的今天,特别是在李安的《色·戒》等影视改编作品被不断搬上舞台以及张爱玲诞辰90周年,热潮达到了高峰。我们不禁要问:人们为什么迷恋张爱玲?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张爱玲是一位风格独特、影响深远的女作家。即使到今天,她的个性与文字的独特风范仍然显得那么与众不同。在仔细研读她的作品之后,我们会发现她的笔下处处体现出一种意象丰富、意味深远的苍凉意识,这成为她的作品的标志性特点。
在她的小说中,苍凉意识既是她一生坎坷经历的真情表露,同时又是当时上海的一种特殊的文化产物。首先我们发现,其小说中的时间观念不同于五四的进化论的、直线性的时间观念,而更多是一种宿命式的、循环式的时间观念。她不在意历史往哪里走去,她更关注当下的衣与食、情与爱;其次,逼迫的人透不过一口气来的政治、历史、战争、死亡等等大的背景,被她的一篇篇小说华丽、委婉,又充满失落与悲凉的叙述融化开去,化作一种整体性的情绪和色调。张爱玲的这种苍凉意识之所以独特,还在于它迥异于五四大时代的主流叙事、审美和基调,一度受到文学史的压抑,在80年代才再度浮出历史地表,并在90年代的“世纪末”及当下的文化怀旧中成为一种时尚的风潮和重新被叙述的对象。
她的小说中的苍凉意识,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苍凉意识形成的原因
张爱玲作品苍凉意识的形成与其家庭背景有着直接的关系,她出生在一个有着显赫家庭背景的世家里,但显赫的家庭背景显然没有给张爱玲带来多少童年的乐趣。之后,父母离异、母亲出国留洋、生活拮据逼迫自己写小说剧本为生,这些经历在张爱玲心里投下了重重阴影。
生活是如此的不幸,而她的婚姻更是如此。第一次爱情就为了一位有妇之夫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却得不到善终。以后虽然再婚,似乎也并不如意,生活也并不富裕,没有得到快乐和愉悦。她晚年在美国闭门谢客,离群索居,孤独清傲,直到离去。
张爱玲的一生可谓千回百转,跌宕起伏,更令人感伤不已。其不幸的少年生活、失败的婚姻、多舛的经历丰富了她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也加深了她对现代人的生活体验与生存方式的理解,如此的个体体验无疑为张爱玲的小说注入一剂苍凉。
张爱玲作品中到处表现着苍凉的内容,其实人生的苍凉是不言而喻的,只不过许多人在人生刚刚开始的时候并不明白这一点,我们从懵懂未知的混沌状态出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各自的人生之路,经历过许多该经历的事情,流过许多该流的泪水,一直到“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生命状态,才品出了人生的苍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