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2673
论张爱玲小说的苍凉意识
摘 要
张爱玲作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文坛上一位独特的作家,其小说处处表现出一种意象丰富、意味深远的苍凉意识,成为她的作品的标志性的特点。本文拟自几个角度,联系作家生平和其作品,对张爱玲小说的苍凉意识进行简要的分析,以揭示作家的写作风格。
[关键词]张爱玲、苍凉、都市、女性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一位风格独特、影响深远的女作家。即使是在新世纪初的今天,她的个性与文字的独特风范仍然显得那么与众不同。在仔细研读她的小说之后,我们会发现她的笔下处处体现出一种意象丰富、意味深远的苍凉意识,这成为她的小说的标志性的特点。才华横溢,特立独行的她用华美的语言,苍凉的笔调,表现出那个衰颓的时代所独有的悲凉和深刻的苍凉感。她用敏锐又冷酷的笔触描写生活的真实,表现了决绝的生活态度和苍凉的视野。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独特而深远的“苍凉”风格,才成就了张爱玲作品永恒的美。本文拟自几个角度,联系作家生平和其作品,对张爱玲小说的苍凉意识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何以苍凉?——苍凉意识生成的原因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爬满了虱子。”(《我的天才梦》)
这是张爱玲的早期作品,很早就就表现出苍凉底蕴,其后的作品的苍凉底子更是一以贯之。
“整个世界像一个蛀空了的牙齿,麻木木的,倒也不觉得什么,只是风来的时候,隐隐的有一些酸痛。”(《沉香屑——第二炉香》)
“她又看了看表。一种失败的预感,像丝袜上的一道裂痕,荫凉的在腿肚子上悄悄往上爬。”(《色·戒》)
上面是张爱玲小说中的两段,这两段一个处于她早期的作品,另一个则是她晚期的创作,一段写外在的感受,一段写内在的感受,但归根究底都透着那么一股子悲观的、失败的情绪。第一段看似写外面的“世界”,第二段看似在写时下的、故事中的人物的情绪,其实是在写引爆整个悲剧故事的冷漠的外部世界的无情的力量是怎么样攻占人的内在的精神世界的。
这种苍凉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原因的。
第一,张爱玲的生平。
张爱玲1920 年出生于一个门第显赫的官僚家庭,她的祖父张佩伦是满清大臣,清流派名士,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母亲是黄军门之孙女。但张爱玲出生时,这个曾经无比显赫、繁华的大家庭已成过去,只留给了她一个灰暗的、巨大而又虚浮的王朝背影。大家族的衰颓的过程最容易使人产生苍凉之感。她亲眼目睹了其家族的衰败,感受着从昔日金碧辉煌的贵族到今天受冷落的遗老遗少,从沸沸扬扬、不可一世的辉煌到行尸走肉、醉生梦死的颓唐,使张爱玲独特气质中带上了一种末日的敏感与凄惶,沁着苍凉。
第二,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封建遗少,一心沉湎于过去的种种奢靡生活,逃避新时代的到来,闭门自封地过着一种堕落、腐朽的“豪华”日子,在她的印象中,父亲的房间永远是下午,终日阿芙蓉烟雾缭绕。。特殊的家族经历与父亲萎靡颓废的生活使她过早地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