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910
古代祭文撰写的情感内涵
——读《瘗旅文》体验王阳明心学
[摘 要]针对《瘗旅文》表达情感进行分析,从王阳明对逝者表达了真切而深沉的同情、这种同情因其联系自身产生的感同身受的效果以及他表达的淡然处之的坚忍精神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并挖掘其深刻文化内涵,发现,王阳明在逐层深入的情感表达中包含着一定思想内涵并显示着坚忍精神,让人在含泪中见到希望。
[关键词]同情;感同身受;坚忍
祭文往往会因情感真挚感人,而显示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也是它与诔虽在某些目的相似而影响与评价却不同的原因。这种深挚的情感打动人心的前提往往是祭者与被祭者很熟悉,并有一定的亲密来往,这样才有利于挖掘逝者生前真实感人的事件或两者之间感人细节以感动人。比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的《泷冈阡表》以及袁枚的《祭妹文》等祭文都得益于此。然而同样以真情感人的作品,王阳明的《瘗旅文》却不是如此。王阳明在为一个可谓素昧平生的人写的祭文中,表现出了同样震撼人心的力量。究其原因主要是这篇文章首先表达了对逝者的遭际真切而深沉的同情,此外,这种同情又与作者本人的遭际相联系,从而产生感同身受的效果。最后,在震撼人心的悲痛之余又呈现出了自己的坚忍精神。而且在每次表现中又渗透着作者对人生较深层面的思考。
一、对逝者真切而深沉的同情
正德四年(1509年),王阳明在谪守贵州龙场驿时遇到一个携带一子一仆,自京经龙场驿赴役的吏目。他原计划向吏目打听一些北方之事,谁料未等见面,三人竟相继殒命。事后,王阳明不仅埋葬了三人,还进行了一番祭奠,并写下这篇感人至深的祭文。这篇祭文对这三个人表达了真切而深沉的同情。
首先,王阳明对吏目千里游宦,抛家独行,且只为着微薄的俸禄表示了同情。正如王阳明所说,古人有很强的故土意识,对于为求功名、生计而采取的游宦行为普遍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哀。即便是在外扬名立万的人也总以“衣锦还乡”为理想,经常表达眷念家乡的闲愁,所谓“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就说的这个意思。孔子的“父母在,不远游”也为中国人的这种意识提供了理论依据。而此吏目却从京城来到“万山丛棘,蛇虺魍魉,蛊毒瘴疠”的龙场驿。其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不仅如此,“闻尔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尔率妻子躬耕可有也”。[ “闻尔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尔率妻子躬耕可有也”。]为如此微薄的俸禄而作出这么大的牺牲就更是不值得。对此王阳明也很是不解,向逝者同时也向众人问道:“乌为乎以五斗而易尔七尺之躯?又不足,而益以尔子与仆乎?”[ “乌为乎以五斗而易尔七尺之躯?又不足,而益以尔子与仆乎?”]实际上,这里面隐含着各种猜测,比如父母双亡,妻子殒命,生活无依,无处安身立命等等。即便不是如此惨痛,仅凭五斗之俸也只能满足己身与子的基本生活需要,而顾不得父母、妻子。这同样是令人痛心的。以上的内容还仅仅就个体层面来分析,若是上升到人生与人类层面则体现出王阳明对人生中自由与必然关系的思索。以王阳明的认识就是人生的自然而然的伦理行为在外界利益与束缚中孰轻孰重,人类主体如何选择的问题。这不仅是王阳明个人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他想提醒众人的问题。
其次,在这种违背伦理与人性的行为背后,还隐藏着另一种感性的悲哀。如果说伦理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