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949
论鲁迅小说里的“狂人”和“疯子”
[摘 要] 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呐喊》与《彷徨》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前后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的吃人本质。197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全集》里,“狂人”、“疯子”分别出现在第一卷《呐喊》里的《狂人日记》和第二卷《彷徨》里的《长明灯》。作品中“精神病患者”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这与他从医的经历有关,不过这里的“狂人”不是发狂,“疯子”也不是真疯,鲁迅只是利用精神病人的某些特征作为一种象征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与斗争。这两篇小说指向的是有几千年历史的封建礼教,表现了鲜明的启蒙主义思想特征,批判中国民众的盲从和看客心态。“狂人”的狂话和“疯子”的执着是对人自由、解放的追求,而结尾都用孩子来结束说明鲁迅对革命、对未来充满忧思。
[关键词] 鲁迅思想 封建礼教 看客心态 社会变革 革命先驱者
鲁迅对中华民族充满了热爱,有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他的作品尖锐有力的批判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言辞犀利,思想深刻。当时正是“五四”运动革命热情高涨时期。他创作了《狂人日记》等短篇小说结集成小说集《呐喊》为新文化运动“呐喊”。 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种种深层次的矛盾,对中国陈腐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写道:“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而《彷徨》则表现了鲁迅这一时期在革命道路上的探索,看出中国必须实行武装革命。小说《长明灯》,其中的革命者“疯子”就大呼“我放火!”他在《彷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鲁迅小说里的“狂人”“疯子”是以此来反衬当时社会的病态
(一)鲁迅创作从《狂人日记》到《长明灯》思想上经历了从“呐喊”到“彷徨“的过程
鲁迅在较长的时间里把工作重点放在思想启蒙上,希望提高国民素质,对社会进行渐进式的变革。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主题思想就是“狂人”,一方面揭露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对人的迫害,一方面又希望“吃人的人”自己改悔。
但是“五四”运动只是刚刚开始,中国仍然处在黑暗的统治下,鲁迅渐渐认识到只有“呐喊”是不够的,还需要新的中国革命方式。他曾经在给许广平的信中写道:“无论如何,总要改革才好。但改革最快的是火与剑。”
(二)鲁迅小说里的“狂人”和“疯子”是一个有象征意义的双重性的形象
鲁迅虽然写了患有精神病的“狂人”和要放火的“疯子”,但是主旨并不是写下层民众受到的迫害,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露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借疯子的举动来预示革命者的执着和必然的胜利。所以小说中的“狂人”和“疯子”实际是一个象征意义上的形象。历史上许多反抗旧传统封建礼教统治的人,都曾经被视为疯子。从当时的人看就是疯子;从革命变革的立场看他们就是有活力、有抱负觉醒的革命者。鲁迅塑造的双重性的形象,就是对社会矛盾的一种揭示。
二、《狂人日记》、《长明灯》的创作背景和影响
《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第4卷第5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是鲁迅的第一声呐喊,体现了他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发出了反封建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