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7212
论苏东坡豪放词的审美特色
[摘 要] 苏词的风格主要是“放”,是“旷达”,是“达观”,而非“豪”。苏轼的词在雄放豪迈之中,往往呈现出高旷飘逸的气韵、卓然绝尘的智慧。儒家的淑世精神于佛道化解人生困难的虚幻意识互补,是他的人生观没有发展到对社会人生的厌恶和伤感,他在以佛老庄禅超无我其生死的空无思想化解人生忧患的同时,亦含有一种儒家士大夫在恶劣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追求道德人格挺立的意味。他援佛道入儒,又始终保持做人的气节,佛老的静达旷放用儒家道德人格的浩然正气来支援,成就虚境高杰的心灵和淡薄超逸的人格。因此,可以说苏轼词的豪放风格体现了一种仁者的超然豁达,一种智者的随缘自适,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以至精神滋养。
[关键词] 豪放 人生际遇 佛道儒 旷达
苏轼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经历磨难而笑对人生,他的文章,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他的诗,如天地奇观,于境无所不收,于情无所不畅;他的词,如天风海雨逼人,指出向上一路。
一、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苏轼出生于寒族地主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具有远大的志向和过人的才识,由于为人刚正,敢于直言,加之才华横溢,树大招风,苏轼的后半生一直处于新,旧两党的夹击和陷害之中。绍圣元年,哲宗亲政,重新起用新党,把屡受旧党排斥的苏轼作为旧党要员处置,贬知黄州安置,流放到时为瘴疠之乡的岭南。绍圣四年,再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迫使苏轼垂老投荒,携幼子苏过告别家人,渡海抵达当年荒僻异常的儋州,元符三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始得内迁,可北归仅一年就病逝了,病逝前两个月,在《自题金山画像》中,他对自己的后半生作了总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所谓“不系之舟”,是对自己无所系念,随缘自适的生活态度的形象比喻,含有随波漂泊于生灭流转的人生苦海而毫不在乎的意思。
贬谪黄州,是苏轼思想和创作的重要转折点,可以此为界将他一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写了大量的政论、史论和有为而作的诗歌,充满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和社会历史责任感。其议范文大多观前世的盛衰和古今风俗之变,引证丰富,雄辩滔滔,切中时病而不为空言,行文讲究引物连类和酝酿气氛,骈散结合,形成纵横磅礴的气势,流畅条达,委屈必尽,常发前人所未发。到了后期,尽管他还以儒家的忠义思想自励,胸存浩然正气,但已参入大量的佛、道思想,外儒内佛,以身处逆境时的精神解脱。他以儒家积极入世之精神,融合佛、道清旷达观之襟怀,入世而超世,超世而入世,执著人生,又善处人生,能以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业,无论穷达出处,都能在精神领域保持独立和思想自由。
他所倡导的蜀学就是融合佛道儒三家的杂学,各家思想似乎对他都有吸引力,然而,他是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的,又大致以“外儒内佛”的形式把两者统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