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871
论苏东坡豪放词的审美特色
[摘 要]苏轼以复古的形式为更新的手段,突破了北宋词所谓的传统,给词以新的生命力,造就了两宋词坛的辉煌,并影响了词的发展走向。作为开一代豪放词风的旗手和舵手,苏轼在词坛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在词体创作和技巧上压倒众家,在诸多方面对后世的词人产生了永不衰变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 豪放词 审美特色 内容 形式 风格
苏轼以豪放词一手开拓了词史的崭新天地和领域,为以后滚滚而来的词坛高峰披荆斩棘,也给宋词引上了高速发展的黄金轨道。笔者试图从创作视野、形式手法等方面,对苏轼豪放词气象恢弘、风格豪迈的审美特色进行一些分析。
一、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苏轼对词题材与内容的拓展是空前绝后的。只有南宋的辛弃疾,在新的时代精神与社会因素的激荡下,在这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方可与东坡媲美。
1、苏轼词揭示了复杂的内心世界
苏轼的词已不再局限于伤春伤别与离情相思,而是抒写了个人的政治理想、人生态度、内心的苦闷和思想上的矛盾。千百年之后,仍可以想见其人。苏轼通过自己的创作,进一步发挥了词的抒情功能与社会功能。他的词里不仅跃动着一个活泼泼的生命,而且这个生命的性格面貌是十分清晰的,即使把它混杂在别人的作品里,也能够把它识别出来。
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写于被贬黄州时期,词前有一小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从序中的介绍来看,这首词写的不过是途中遇雨时所持的态度和所得的感受,然而,词人是在借此表露自己的人生态度,展示自己的宽阔胸襟。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由于“雨具先去”,同行者皆不堪,可以想见他们通身湿透、急匆匆寻找避雨处所的“狼狈”相。而苏轼却是另一番气度:他在风雨之中“竹杖芒鞋”,“吟啸徐行”,另得一番乐趣。骤雨泼身,可以置之度外;“穿林打叶”之声,可以充耳不闻。自然界的风风雨雨是再正常不过的了,遇上了只需坦然对待。仕途与人生旅途中也免不了有坎坎坷坷,有了这种坦然的态度就能安之若泰。《定风波》表面上是写词人对待风雨的态度,实际上反映了词人在政治风雨中的坦然与放达。词人被贬期间,形同罪犯,而他却能把失意置之度外,寄希望于未来:“山头斜照却相迎 ”。雨过天晴,回首往事,这些挫折坎坷都算不了什么。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作者的胸襟和气度,他能够在逆境之中保持乐观情绪,解脱自己的苦闷,充分表现出他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
2、苏轼词诉说了真挚的亲朋情感
宋词因流行于花前月下杯酒之间,传唱于“十七八”歌妓之口,虽然以诉说情感见长,但所抒发的大都是文人或士大夫与歌儿舞女之间的游戏之情,往往是在一种逢场作戏的态度支配下创作出来的。与家人、与友人等比较真挚、庄重的情感,几乎很少入词,苏轼之前只有欧阳修等大词人才偶尔为之。到了苏轼笔下,却变得十分通常,处处可见。苏轼一生兄弟情笃,苏辙是他在词中已经抒发思念之情的一个对象。如人们熟悉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又如《沁园春》则是赴密州任旅途中寄子由之作,词云:“孤馆灯青,野店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