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5623
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道家思想
[摘 要]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诗人。他出仕、隐居、躬耕、读书、作诗的生活历程;具体诗文作品以及陶渊明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的综合分析说明:无论是人生态度、生活方式,还是诗文创作、审美情绪,道家思想对陶渊明更带有根本性的影响。陶渊明的仕与隐都不类于儒家而近于道家。老庄哲学是陶渊明思想的核心。老庄的自然观、求真贵真思想和天地赋命的旷达情怀对陶渊明产生直接的影响,其诗文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自然”“真”以及“旷远”三美之上,继承和实践了道家的美学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
[关键词] 陶渊明 老庄哲学 道家思想
陶渊明大约出生在董纪哀帝兴宁三年(约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因家中长有五颗柳树,被人称为“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他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曾做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后辞官回家,从此归隐。[ 摘自百度百科《陶渊明》]
陶渊明幼年时期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亲和妹妹三人相依度日。孤儿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酗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受他外祖父的影响,后来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孟嘉的家里藏书很多,给陶渊明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生以《老》、《庄》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少年时期的陶渊明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招他做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陶渊明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后因不肯与桓玄同流做野心家的心腹,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隆安五年冬天,他因丧母辞职回家。元兴三年,陶渊明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但是黑暗的社会现象让他感到失望。在《始做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到:“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义熙元年陶渊明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辞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除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义熙四年,因上京住地是火,迁至栗里,生活较为困难。
公元427年,陶渊明走完了他的生命历程,与世长辞。
晋宋之际,玄风盛行,这种“以老庄思想为主导,同时又综合了儒家思想的一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