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5067
浅论杜甫的入世思想
[摘要]唐代诗人杜甫,世界文化伟人,对后人产生着极大的影响。诗人终生追求一种人性的高贵与美,追求一种至高至大的人格,而且对自己所追求的终身无悔无改,正是这种执着的积极入世的精神,给后世以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积极 入世 理想 现实 磨练
古往今来,社会活动的个体,不管他是从事文艺工作、科学研究,还是从事经济、政治或军事活动,能给历史以影响的总是极少数。他们大多只在一时一地,只在自己的专业产生过些微影响。有些人或可名噪于当世,死后则寂然无闻,有些人则能以“家”垂名于国别专史,后惠于国人同行,甚至于能跨越国界成为世界文化、世界通史上的伟人。然而唐代大诗人杜甫不仅名噪于当代和后代文学界,而且成了世界通史上的伟人,20世纪被称为世界文化伟人,为后世所学习和景仰,并对他们产生着极大的影响,究其原因,是由于其时代、家世、经历、个性形成了最佳结构,但起决定作用的是其执着的儒家理想的主体精神——积极人世。
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
杜甫,字子美,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其十一世祖杜预是四晋时的名将,精通《左传》,他的文治武功,杜甫常引以为荣,对诗人的思想抱负、政治热情起着一种楷模和鼓舞作用。故杜甫曾说:“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不坠素业矣”(《进雕赋》)这样的官僚世家是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的特权的。而且杜甫的家世还有诗歌的家学渊源,其祖父杜审言在唐初五言格律诗的形成上起了一定作用,故杜甫引以为自豪,说“吾祖诗冠古”,“诗是吾家事”。
诗人自幼好学,而且才思敏捷,“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壮游》),到十四五岁时已成为被当时文坛老宿深为赞赏的青年诗人:“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十八岁的诗人就自许“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青年时的杜甫是极为自负的,甚至可以说有点“狂”,“自谓颇挺出,立登要津路。”南北的漫游,既增长了诗人的见闻和知识,更重要的还结识了一大批社会贤达,彼此逾扬,造成声名。有着“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志的杜甫,他此时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他的求仕作准备,并且他自认为凭自己的才气,在仕途上求个一官斗职就如探囊取物般简单。“奉儒守官”的家世,使杜甫不可能离开传统的入世之道——积极求仕,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欲淳”的政治理想。“致君尧舜上”,就是杜甫以臣的身份辅助国君,使最高统治者成为治国有道的贤明君主;“再使风欲淳”就是在“致君尧舜”的前提下诗人以儒者身份去完成道德教化的使命,使社会风气变得淳朴美好。任何一个人,包括他的行动和思想,都是与他所处的时代、社会密切相关的,没有人能脱离他的社会存在。杜甫三十五岁以前,正是唐王朝的鼎盛时期,政通人和,国富民强,杜甫的生活是衣轻裘,骑骏马,春歌冬猎,清狂快意。这种时代氛围赋予他一种豁达、自信的气度,加之天资超异,博览群书,使他对前途充满美好的幻想。因此有着“会当凌绝顶”之气概的杜甫在三十五岁那年便踌躇满志的奔赴长安,去实现他的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正如闻一多所说的:“三十五岁以前,是快意的游览,他像羽翼初满的凤凰,乘着灵风,踏着彩云,往朦朦的长空飞去,他肋下只觉得一股轻松,到处有竹实,有醴泉。”
然而,在长安迎接诗人的却是冷漠的社会现实:此时的朝政已由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把持,他们排斥异已,嫉贤害能。一心于求仕的杜甫不仅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而且生活上也开始落拓,开始了穷困潦倒。人的性格虽有相对的稳定性,但随着社会生活的改变和年龄阅历的增长,其性格自然也会不断的发生变化。杜甫虽然也以“事于谒”为耻,但饥寒切肤的冷酷现实使他也不得不违心的向权贵投诗,希望得到他们的吸引,结果仍然是失望。“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是诗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