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2761
“自我表现”与“模仿现实”之我见
[摘要]我们都知道,文学创作离不开客观的现实生活,也离不开作家的积极创作,但在二者的关系问题上却长期争论不休。一种意见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并再现生活,即“模仿说”。从古希腊的“摹仿说”经文艺复兴时期的“镜子说”再到19世纪俄国的“再现说”,该观点在西方绵延霸占了两千年。另一种观点则把文学归结为作家的心灵或本能的表现,主张创作只需从主观自我出发,即“自我表现说”,这一观点到近代的西方世界尤其为众多作家和理论家所推崇。应该说,这两种观点各有道理又各有所偏,不应把二者对立起来,而应把二者结合起来,辨证地看待,才能认清文学创作的本质。
[关键词]: 自我表现说 摹仿说 各有所偏 辨证 文学活动
一、自我表现
关于文学活动是什么,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作了比较科学的阐释。他认为,文学活动包括了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四个要素,四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从文学作品的四要素来看,“自我表现”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感情的自然流露,其基本倾向是认为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因此,一篇作品的本原和实质是诗人、作家的属性和活动。文学创作的起因不是诗人、作家摹仿人类活动及其特征所获得的愉快,也不是为了打动欣赏者并使其获得教育的终极原因,真正的动因是诗人、作家内心的感情、愿望寻求表现的冲动。冲动的宣泄才是创作的根源。“发乎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