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3708
“自我表现”与“摩仿现实”视域下的三毛作品浅析
——以《撒哈拉的故事》为例
[摘要]三毛是一位思想自由、热爱生活的作家,一生足迹踏遍了59个国家,阅历独特,其作品深受读者喜爱。三毛胜利地运用了写实方法,她的作品显得真实、亲热。写实、写自我的特色,也形成了三毛奇异的文体方法。本文以撒哈拉的故事为例,分析和探索其作品中的自我表现与摩仿现实的表现方式,并对自我表现和摩仿现实的巨大张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 三毛作品 自我表现 摩仿现实。
一、引言
三毛是一位特色鲜明的台湾女作家,二十岁进入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攻读德文专业,后留学西班牙,一生游历过许多国家。三毛作品语言朴实但充满真情,文字优美洒脱且充满了自由的气息。三毛热爱生命,把感情始终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情是牵引三毛热爱生命的动力,所以在荷西遭遇意外以后,因为感情的离去,三毛的生命由原来的色彩斑斓,逐渐进入灰色时期,再到最后选择了以最温柔但轰轰烈烈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可见“情”就是三毛的生命。三毛思想里的自由是根深蒂固的,流浪就是她追逐自由的最好载体。主要作品有《撤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l976 年),《哭泣的骆驼》(1977年),《温柔的夜》(l979) ,《万水千山走遍》(1982 年),《送你一匹马》(1983 年)等。现当代小说作品很多都有着很强的“自我表现”与“摹仿现实”的写照力。本文以《撒哈拉的故事》为例对“自我表现”和“摩仿现实”的巨大张力进行探讨。
二、作品的“自我表现论”
(一)自我表现的定义
心理学研究者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引导别人按照特定的方式来看待自己, 并随时调整自己行为的现象称为“自我表现”。作为解释社会行为的一个概念,自我表现的基本含义是指人们在人际互动过程中的选择性反应,泛指那些用来影响别人对自己印象的行为。在自我表现的研究中,存在着两种取向。一种是被Schlenker和Weigold(1992)称为自我表现的严格的(或狭义的)定义,即认为自我表现特指人们为了获取某种利益向他人呈现出某种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