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298
从孔子的“成于乐”情感交流法看我国的隐性教育
[择要]孔子的“成于乐”情感交流法提倡寓教于乐,快乐的教与学以达到教学相长,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隐性教育的原型。由此引出隐性教育,本文介绍了隐性教育的基本内涵、特征、存在的问题及加强和改进的举措。
[关键词]“成于乐” 隐性教育 人文教育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的学说的创始人,儒学以仁为核心,在德育方法中始终以人为本。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教育活动。他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首创私学,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理论,为我国以后的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孔子的施教方法如因材施教、身教示范、教学相长、情感交流、循序渐进对当今的教育有很重要的启迪作用,今天的很多教育方法都可以在孔子的德育方法中找到原型。情感教育是孔子“仁”的思想在教育上的具体体现。所谓情感教育,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真心投人,真情付出,以情感人,使教育对象对教育者、教育内容等产生情感上的认同,从而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教育者要关爱教育对象,要对教育对象付出自己似水般的柔情。这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第二,教育者要在人格上尊重教育对象,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这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条件;第三,教育者要具备耐心。教育者要像“水滴穿石”那样,进行大量的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耐心细致的工作。这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基本要求;第四,教育者要对教育对象加强引导。这是实施情感教育的根本要求。[1] 孔子在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中,十分注重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如《论语•雍也》记载,“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论语•先进》也载,“颜渊死,子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