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3386
浅析关羽的“义”
[内容摘要]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关羽被尊为“武圣”,清明时代竞相建庙供奉,以至到了距“五四”运动已有八十余年的今日,不少关帝庙仍是烛光点点,香烟缠绕。历史人物的关羽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文学形象的关羽提高到人神合一的地位的,成为“义”的化身。究其原因有:其一是作者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时,抱有明确的帝蜀寇魏的立场,将刘蜀方面的人物大加歌颂;其二,文学形象关羽既符合统治阶级的意志,又迎合与统治阶级有效对抗的小生产者的农民和城市平民的市民的愿望。但是,站在文学审美的角度上分析,文学形象关羽的“义”存在着时间差与局限性。
[关键词]“义”的化身 时间差 局限性
在中国旧社会,有两个人是妇孺皆知的。一个是孔子,另一个是关羽,前者被尊为“文圣”;后者被尊为“武圣”。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不管他有多少局限性,说他是“文圣”,总还说得过去;但关羽只是一介武夫,在三国时期的众多武将中,其功勋既比不上赤壁之战的东吴英雄周瑜,大破魏军的徐盛,智取荆州的吕蒙;也比不上威震逍遥津的曹魏勇将张辽,击败关羽的徐晃;即时在刘备麾下诸将中,关羽的作为也并不比赵云、黄忠、张飞出色。然而,就是这个关羽,明清两代竟升格为“关圣帝君”,到处立庙尊奉他。这不能不说与《三国演义》对关羽的描写和评价有关。
浅析关羽的“义”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