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513
论《水浒传》招安的结局
[摘要] 由于生活的困苦又被逼无奈,一些英雄豪杰聚义水泊梁山;“替天行道”大旗的树立,使无数英雄投靠,武装力量达到最高点;由于狭隘的“忠义双全”及其历史的局限性,最终走向招安投降的道路,造成众英雄命运的历史悲剧。
[关键词] 聚义 忠义 招安
施耐庵笔下的《水浒传》中的宋江及众英雄好汉的故事,曾经在我儿时就有很深的记忆,在我成人之后,再一次打开这部历史名著仔细阅读后,对这些英雄好汉招安后的结局黯然神伤。我想对《水浒传》中的英雄们从起事聚义到招安后每一个人的悲惨命运,谈一谈他悲情结局的历史必然性。
一、“义”字贯穿整部《水浒传》之中
施耐庵、罗贯中(一说罗贯中是《水浒传》后二十回的作者)在一百二十回的作品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聚义——忠义——招安
第一阶段:第一回至第六十回
作者用了近一半的篇幅叙述了水泊梁山起义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突出的是“逼”和“无奈”,用不同人物的不同遭遇,勾画出北宋时期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也正因为如此,这些人物的举动在当时才染上英雄的色彩。其中最为典型的林冲,他本是东京汴梁(北宋首都,现在的河南开封)的八十万禁军教头,虽也有“屈沉在小人之下”的感叹,但他处于中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