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3751
浅谈猪八戒形象--小说《西游记》人物形象分析
【内容摘要】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首属孙悟空。而猪八戒的形象更具其特色,他具有猪的外形,猪的习性,诸多猪的毛病……,这些都决定了他是《西游记》中不可缺少的人物,他有许多让人嘲笑的地方,但都不招人讨厌,偏偏特招人喜爱。可以说,《西游记》因有了猪八戒而妙趣横生。他是不可重复的艺术典型,同时也具有典型的社会意义,即“讽刺揶揄则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在他身上体现了更多的“人”的本性,小市民的特质。
【关键字】猪八戒 农民特质 典型 好色 讽刺 贪财
吴承恩的一部《西游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有正面的如观音菩萨、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还有众多的妖魔鬼怪等等。书中写悟空、八戒、沙僧保护唐僧西行取经,一路斩妖除魔,力经艰险,到西天取回真经,最终得成正果。在众多的人物形象中,如果说“斗争精神”是始终贯穿孙悟空性格的主导层面,那么和悟空相比,八戒则更多地表现出“凡人”的特点。其实,这些特点和当时的文化对人欲的肯定的倾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就猪八戒的形象从以下几个层面试作阐述。
一.猪八戒形象的主导层面
受众在阅读《西游记》后,由于受认知及理解上的拘囿,便会给八戒的形象作一常规界定:好吃、懒做,贪财、好色,无确定信仰、低俗……。因此,这也形成了他形象中的主要方面,具体表现在:
1.好色,是众多的人们最见不得“老猪”的地方,在小说中也是被人嘲笑最多的地方,实际上如果了解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之后,也就不见得是多么见不得光。在宋明理学的长期压抑之后随着市民阶层的渐逐兴起,对于“人欲”的正当需求使得原来的道德体系开始瓦解,对于“性”人们再也不是讳莫如深,再加上明朝的统治者和当时的地主阶级穷奢极欲,淫风极盛,而猪八戒正是这种社会风气下被“生产”了出来。所以“漂亮姑娘就想入非非,移不动脚”。也并不是什么不可饶恕的缺点,最多也只能说明猪八戒是一个俗人,一个戴着僧帽的“凡夫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