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541
苏轼贬谪思想初探
[摘要]:贬谪经历在苏轼的一生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本文以苏轼一生的经历为线索,从儒、释、道几个方面去分析,着重论述苏轼在贬谪过程中思想发展的轨迹。
[关键词]:苏轼;贬谪;儒;佛;道
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首诗可以说是他一生迁谪经历的写照。这样的一生,在常人看来,无疑是坎坷而多难的,然而正是在这样一条艰难曲折的路上,苏轼走向了他艺术创作的最高峰!
一、神宗元丰二年的“乌台诗案”是苏轼一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自此以后,苏轼开始了他的贬谪生涯。元丰二年八月,苏轼初赴湖州任上不久,监察御史李定等人从其诗作中摘出与新法有关的诗句,说他讽刺新法,并定下“多条可废之罪”。虽经多方营救,苏轼还是在经过近5个月屈辱的审讯后才被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遭遇了宋代最大的文字狱,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心灵的创伤肯定是无以言表的。此时创作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便是这种孤寂无助心态的艺术体现:“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残月疏桐,夜深人静,孤鸿惊起,独自徘徊,一派冷清幽远。幽人独往来,可见心中惆怅;缥缈孤鸿,却不知因何事骤然惊飞,这孤独无助、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形象,正对应了苏轼初贬黄州时的处境和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