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025
试论中国文化中的巧与拙
摘要:巧与拙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相互对立,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巧与拙在中国文化中体现为人与自然、人工美与自然美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自然而然的美才是真美,达到顶点的“大巧”(拙)才是审美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巧 拙 大巧 自然美 人工美
我们经常在一些文学或艺术评论中看到用“巧”与“拙”来评论作品。如陆机的《文赋》里说到:“或言拙而喻巧,或理朴而辞轻。”曹丕的《典论-范文》中指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有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巧与拙使用的范围很广泛,不仅用来评价文学作品,还可以评价艺术作品,如绘画、书法、建筑艺术等。
对巧与拙的认识并不能简单地只看到二者的相对性,而应该将巧与拙作为辩证法中矛盾的双方来诠释。在中国古代,先哲们就已经看到了二者的互易性。如老子的《道德经》中就明确提出“大巧若拙”的巧拙互易观点。
一、巧与拙的含义及关系
巧与拙是相互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巧:技巧、技艺。《考工记·总序》里“材有美,工有巧”。这里的巧主要指工巧。巧中又有大巧,大巧不是一般的巧,大巧是最高的巧,是“天巧”。 拙:笨拙,与巧相对,是不巧。高境界的“拙”意为自然而然,不劳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