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3424
《西厢记》的语言特色
[摘 要]元代戏剧大师王实甫的《西厢记》尖锐地披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热情歌颂了受礼教束缚的青年男女的叛逆精神和他们生死不渝的爱情的追求。语言的个性化和戏剧性。以当时的民间口语俗语为主体,适量而自然地融化唐诗宋词中的语句。流畅与华美相统一的语言风格。王世贞称《西厢记》是北曲的“压卷”之作。
[关键词] 戏剧性 吸收唐诗宋词 口语俗语 个性化 独创性
以下拟就《西厢记》里所体现出来的语言特色,逐一论述,管窥之见,浅陋在所难免。
一、《西厢记》的语言符合戏剧特点,能和表演结合,具有丰富的动作性。
如第三本第二折的一段剧本唱词:
(红唱)〔普天乐〕晚妆残,乌云亸,轻勾了粉脸,乱挽起云鬟,将简帖儿拈,把妆盒儿按,开折封皮孜孜看,颠来倒去不害心烦。(旦怒叫)红娘!(红做意云)呀!决撒了也!厌的早扢皱了黛眉。(旦云)小贱人,不来怎么!(红唱)忽的波低垂了粉颈,氲的呵改变了朱颜。
莺莺开始着意装扮,但是后来看到简贴,便胡乱挽起头发,匆匆按下化妆盒,仔细品味起来,跟着疑虑踌躇。这一段唱词,具有丰富的动作性。作者让剧本唱词规定了演员的形体动作,让人物动起来,这样能和表演结合,更适合于人物性格的刻划和舞台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