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740
对朦胧诗之“朦胧” 艺术特点的新认识
内容摘要:“朦胧派”作品语言特色之“陌生化”。朦胧诗歌作品创作语言特色之“人工化张力”。大量的、密集的诗歌创作技法使朦胧诗歌作品呈现出瑰丽的色彩,在艺术审美上取得巨大的成功。
关键词:朦胧诗歌、语言陌生化、人工化张力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中国诗歌出现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即“朦胧诗歌”流派的崛起。以北岛、舒婷、顾城、杨炼、江河等诗人为代表的“朦胧诗人”迅速崛起,他们的作品充满了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很多作品令读者陷入一片茫然。就是这些令人“不明白”的诗歌作品,在以《诗刊》为代表的多家报刊引发了会聚当时大部分诗歌评论家、理论家的大讨论。在二十年后的今天,重新对朦胧诗歌加以研究,可以肯定“朦胧诗歌”对新汉语文学具有突出的贡献,其艺术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朦胧派”作品语言特色之“陌生化”。
朦胧诗歌产生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文革时期北京的“沙龙文学”——70年代初上山下乡时期的“白洋淀诗群”,以及1976年天安门诗歌运动。三股自发的文学力量构成《今天》①——朦胧诗潮的潜在土壤。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朦胧诗歌表现出的艺术特色集中表现在其“陌生化”。陌生化即与当时主流文学作品相比较而言,朦胧诗歌无论是在词语、意境或氛围上均令读者感到“陌生”,致使当时很多读者甚至部分学者都对“朦胧诗”高喊“不明白”!朦胧诗歌的陌生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词语陌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