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杜丽娘的角度来看,他就是女儿追求自由爱情的一扇大铁门,是他阻断
了女儿走向幸福的去路,并且成为女儿在自由爱情路上的一块绊脚石。
在杜宝心中,他是爱女儿的,在女儿死后夫人劝说让他再要一个儿子来继承
香火,他是拒绝的,对于古代那种封建思想来说,无后为大,可以放弃要儿子
的杜宝是无比疼爱杜丽娘的,虽死不改其爱。只不过这种爱并没有战胜他头脑
中的封建礼教思想。对于女儿的爱情,他是严格把关。在他的世界里,他希望
女儿知书达理,所嫁夫婿也要门当户对,有所作为。
(二)叛逆反抗、挣脱束缚的女儿
作为父亲的杜宝无法理解女儿的感情世界,杜宝得知女儿和柳梦梅私定终身
的消息后,他大发雷霆,对柳梦梅是大声呵斥,并将柳梦梅捆绑起来严加拷问。
后又得知柳梦梅高中状元,女儿离奇复活,但她仍拒不认女,不承认柳梦梅和
女儿杜丽娘的婚事,他的封建传统“门第”婚姻观念,束缚和摧残了杜丽娘的
个性,成为杜丽娘追求婚姻自由的绊脚石。
杜宝希望女儿以后到人家能够知书达理,但在杜丽娘游园之后,却相思成疾,
一病不起,最后居然为情而死。任何一个父亲也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可以说
杜宝是按照当时社会的要求来教育女儿的,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女儿的幸福。
8
杜
7
百度文库“寒玉雨霖”《论杜丽娘爱情观的现代意义》
8
王涛《<牡丹亭>杜宝形象分析》第 2 页学院本科文档范文(设计)
8
宝不理解女儿的感情变化,这是真的,但让他鼓励杜丽娘去勇敢的追求爱情是滑
稽之谈。
面对女儿死而复生这种在现实看来极端荒谬之事,以及无媒而嫁这样有违礼
教的行为,极易成为别人的把柄,说他教管无方,一旦失宠于皇帝,或有什么过失,
一件很小的事情也会成为别人问罪的根据,更何况是这种有伤风化的事情。因此
杜宝不得不谨慎地对待这件事。
9
四、总结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今天的社会已经是一个文明开放的时代,一个个性解
放、讲究自由民主平等的时代,今天的我以新的目光来浅析杜丽娘这一人物。
经典永不过时,杜丽娘形象具有不可复制性,对其之探讨也难以穷极。杜丽
娘身上承载着《牡丹亭》的重任,她不仅仅是《牡丹亭》的绝对女主,一位温
文尔雅的官宦小姐,一位敢爱敢恨的痴情女郎,更暗藏着作者的心怀。
本文从柳梦梅、春香、杜宝的视角出发,重新认识杜丽娘,跟广大读者的心
里感觉不太一样,杜丽娘是一个可怜的女性,但也是一个幸运的女人,死而复
活得到了自己所爱,虽此过程漫长而艰辛,并饱受父亲的不解,她依然坚定而
执着地爱其所爱,不曾放弃。从柳梦梅、春香、杜宝的角度老看杜丽娘,我们
可以看到一个完完全全的、为爱执着的坚强女性,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我们可
以看到一个更完整的杜丽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不同的人眼中,杜丽
娘的形象是不同的。在情人柳梦梅的眼中,杜丽娘是坚贞不屈、不受束缚的女
性,愿与他结下“生同室,死同穴,永做夫妻”的海誓山盟的女人。在春香的眼
中,她是一个无拘无束地爱自己所爱的人,不在乎封建礼教的束缚,坚持所爱
却因相思而香消玉殒的千金小姐。在杜宝的眼中,自己的女儿三从四德、温婉
贤淑,但他不理解女儿的感情变化。死而复生后的女儿是那么的叛逆、那么的
执着追求爱情的女人。虽然还是看杜丽娘的形象,但此时的杜丽娘已经有了新
的更深的含义。同时,也为历史上的杜丽娘形象增添了更加浓墨重彩的一笔,
让读者可以更加清晰明白地理解杜丽娘在追求爱情道路上所做的努力,启示现
代的年轻人追求自己所爱,不留任何的遗憾。
9
王涛《<牡丹亭>杜宝形象分析》第 4 页学院本科文档范文(设计)
9
参考文献
[1]汤显祖.牡丹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汤显祖.《牡丹亭》电子书
[3]王涛.《牡丹亭》杜宝形象分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9.2.
[4]王丽娜.简论春香在《牡丹亭》中的性格特点及地位.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12.4.
[5]王治浩.杜丽娘的形象及其内涵[J].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6).
[6]贾文胜.试论杜丽娘的女性形象[J]. 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04).
[7]洪艳.至“情”的化身——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的艺术形象[J]. 景德镇高
专学报. 2005(01).
[8]罗昔明.灵与肉契合中异化的救赎——性别批评中的杜丽娘形象再解读[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01).
[9]陈轲.觉醒的女性——《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分析[J]. 才智. 2011(03).
[10]樊小青.《牡丹亭》中杜丽娘人物形象分析[J]. 文学界(理论版). 2012(10).
[11]刘美琳.杜丽娘的女性意识觉醒[J]. 青年作家. 2014(14).
[12]孙惠.永不变老的杜丽娘[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6)
[13]王松.杜丽娘[J]. 山花. 2008(14).
[14]代珍.论杜丽娘“至情“追求过程中的冲破与调和[J]. 华中人文论丛.
2013(03).
[15]段示威,李斐.“月落重生灯再红”——杜丽娘[J]. 大众文艺. 2012(12).
[16]孔文峣.情之所至,生死由他——试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人物形象[J].
南国红豆. 2011(02).
[17]杨芍.杜丽娘形象的现代性分析[J]. 学理论. 2010(25).
[18]曾秀芳.春心满园关不住——《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再探[J]. 四川戏剧.
2009(04).
[19]庞丽.生生死死为情多——杜丽娘形象分析[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