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诊断性反思的方法探讨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实践的机会,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学教学要创新理念,转变教学方式,进行多方位的教学诊断性反思,研究课例,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化学思维,进而不断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化学 新理念 诊断性反思 方法 探讨
高中化学新教材全面渗透了化学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三维教育,由此,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更快地提高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高中化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确立被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的诊断性反思理念,认真实施,以期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1. 当前高中化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实施了新课标化学教学,而仍施行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基本上还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的讲授法。很多学生也习惯于用这种被动接受的方式学习,而这样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致使当前化学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从宏观层面、学生层面和教学管理层面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1.1 宏观层面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宏观层面上,主要存在三对矛盾。
1.1.1新与老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之间的矛盾。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探究内容,倡导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STS(即科学Science、技术 Technology、社会 Society)的有机结合,可为了应对高考,不得不充实大量习题,使学生又陷入题海,学生的探究能力不能按照新课程要求得到有效提高。实行新课程、新教法,还是“穿新鞋走老路”,这是广大化学老师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个两难的选择。
1.1.2教学条件与教学需求的矛盾。新课程实施后,实验器材等教学配套设备却没能及时跟上,有些参考用书旧版本换新装,里面的习题仍然是旧教材的习题,习题章节设置和题型设置以及难易程度都未能与新课程教学相匹配。学生往往课堂上学有兴致,课下做题却很痛苦,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造成了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也给教师增加了教学难度。
1.1.3教材的内容设置与教学实际的矛盾。实施新课程教学,教师明显感到力不从心。主要原因是必修课的内容增多,有的内容非常粗浅,但又面面俱到,要想使学生学得精通很难。选修教材也存在和前面必修教材内容重复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懈怠情绪,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等等。
1.2 学生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学生层面,化学知识、思维能力参差不齐,不但没有获得课程改革所期望的发展,而是呈现一种消极放弃的状态,讨厌读书,出现注重外表的装饰(发型、衣着、首饰等)、上网吧、看小说、上课睡觉、逃课、抽烟、打架等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这种现象在普通中学更为严重,所以有很多分管德育的副校长诉苦“德育工作最头痛。”
1.3 教学管理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教学管理层面,往往将提高听课的频率作为提高课堂效率的主要管理措施。为促使教师精心备课、上课,通过频繁听课来督促教师提高课堂效率,甚至实施不打招呼的“推门听课”。频繁的听课,有数量而缺少质量,听课者缺少仔细的思考和及时的反馈,而授课者难以从中听到所存在的真实问题和改进建议。“抬脚就走”的走马观花式听课更是只能增加对教师的心理压力。听课者应带着“课型意识”进课堂,对课堂实行诊断性的反思剖析,才能做到“因课施评”而得以提高整体水平。
面对新的矛盾和问题,创新教学方式,实施诊断性的反思教学,尤为现实和迫切。
2. 实施诊断性反思的路径探究
现代系统科学的反馈原理指出: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控制。“诊断”就是运用“望、闻、问、切”(望即仔细察看、闻即耐心倾听、问即有主题地细问、切即认真分析把脉)的手法,全面客观地了解教学全过程的好与差、可行与不可行、成效与不足。教学反思也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高教学的实践活动。
2.1 对“教”实行提升式的诊断性反思
现在是网络时代,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造性人才主要依赖于教育。新教材也对老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老师要给学生“半桶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而现在一些老师的知识体系中,除本学科基础知识外,教师对本学科的尖端知识、应用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以及时代的新知识并无较多了解,动手能力更弱,所以,要教育培养好新时期的学生,对所教授的化学新课程,更应有一种诊断性的反思。可分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
2.1.1 未雨绸缪,认真进行课前诊断反思。要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改进传统的教法和理念。在新课程模块教学中,要十分清晰每一课教学的目标,尽力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为切入点,例如世博会水与火交融的开幕式、奥运火炬的燃烧、切开的苹果为什么会变色、栏杆为什么要刷漆、虾与维生素C为什么不能同时食用、检测仪如何检验司机是否饮酒等问题,带领学生一起感受氧化还原反应的存在,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化学”,懂得化学知识对于人体健康、营养、环保都有重要的作用,不断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1.2 朝气蓬勃,着力进行课中诊断反思。课堂教学是关键性环节,“望”、“问”的设计到关重要。要注重学生反馈,控制教学进程,优化师生行为。课中反思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主动地调整教学方案、教学策略,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效和高质。如我进行位置异构的教学时,先讲解烯烃的同分异构体的写法,然后让学生体会像这种官能团的位置发生变化而引起同分异构的现象叫位置异构。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以前碳链异构的相关知识掌握的不错,于是,我要求学生先试写出丁烯的同分异构体,大多数学生能写出1-丁烯和2-丁烯,一部分学生在思考后能写出2-甲基丙烯,但明显没有体现出思维的有序性。于是,我让学生交流研讨归纳烯烃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步骤。经过学生的认真思考,归纳出书写步骤:先写相应烷烃的同分异构体,再在每一条碳链上移动官能团的位置。当学生总结完后,再让学生写丁醇的同分异构体便水到渠成。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方法,再让学生根据此方法做题当然会变得很简单。
2.1.3 精益求精,仔细的课后反思不能或缺。课后要仔细“切”问自己,总结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为求更高质的教学服务,课后反思是对课堂教学的整体认识,包括本节课有哪些亮点、有什么缺陷、成功在那个环节、受到了哪些启发、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适合,学生、师生配合是否默契、教学效果是否良好,都应进行诊断把脉。通过教学反思使我们的教学工作不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反思中学习,在反思中探索,在反思中构建自我,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在反思中不断提高,实现教育教学的创新。
2.2 对“学”实行培育式的诊断性反思。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学习化学的动因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和前提,这也是苏俄早期杰出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学生所掌握的化学知识薄弱、思维零乱、心理压力过重,就很不利于高中新课程的学习,更不利于高考和化学思维素质的培养。所以,对学生这一主体进行客观的诊断反思是极为必要的。
2.2.1 对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兴趣诊断反思。高中学生在不同的年级段,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兴趣是不一样的。如刚入学的新生,有的连最基本的NaCl、H2SO4、Na2CO3等化学式都不会写,离子及离子符号更是五花八门。有的高二学生,经过培养,有了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因此,对每位学生所掌握的化学知识应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分析和归纳,在不同阶段采用摸底考试、与学生谈心、与学生书信交流等都是较好的方式。
2.2.2 要对学生的化学思维进行认真把脉。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而思维能力是中学化学教学要求的核心。具备化学思维的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乐趣,并学好化学。思维的过程是先分析后综合,没经过培养的学生是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化学思维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发展。如有的学生认为,已做了大量的题目,可成绩就是难提高,体现了化学知识的连贯性不强;有的学生对“离子”概念难以理解,思维的想象力不足等。
2.3. 构建科学的诊断性反思评价机制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诊断性反思的方法探讨(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