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探究”模式在高三复习课中的运用——新课程下化学教学方式改革的有效尝试
摘要:2006年浙江省进入高中新课改。针对对于大力要求课堂上实施探究教学的新课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情况不容乐观的现状,新课程的理念、特点、目标和传统的教学方式都要求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过于偏重讲授式教学的教学方式。文中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提炼出在化学教学中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教学观——活动教学观。根据这种教学观,设计了“活动——探究”教学模式,并以这种教学模式对不同类型的化学课作了分析和设计。并在本人任教的两个文档班进行了前测和后测,以验证这种教学模式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统计分析可知该教学模式对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有不错的效果。并从中体会到: 中学化学教师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实施以“活动一探究”模式的教学方式 ,对于帮助教师重树新的教学观念,实现化学教学方式的转变有着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化学新课程 教学方式 活动—探究 教学方式 启发探究 教学方式 启发探究 教学模式 活动 探究 高三复习
1 “活动——探究”模式的提出
1.1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决定教学模式必需改革
我国传统的化学教学方式有不少成功之处,但也存在的以下问题:
1.1.1教与学的机械叠加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是以一种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的模式。教学关系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在一定程度上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与学的机械叠加。比如在处理《实验化学》中的实验时,很多教师都会采用在新课程培训时所获得的一些备课素材。在课堂上投一下,放一下,让学生记下一些实验现象和结论,根本不做实验。
1.1.2重结论、轻过程
这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机械训练等。它从源头上剥离了化学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了无需智慧努力,让人认为只需听和记忆就能学知识了。比如《实验化学》专题2-课题1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中铝配合物的生成。很多教师都认为在AlCl3溶液中滴加2ml10%NH4F溶液,溶液应该没有明显变化,再滴加1ml3.0mol/LNH3·H2O溶液,因为生成了稳定的络离子,溶液也无明显变化,说明络合离子内界稳定,氨水无法使其中结合的Al3+产生沉淀。而事实上本人查阅资料也好,做实验也好,现象都是先有沉淀,后沉淀也不溶解。
1.1.3重学科知识传授,轻学生全面发展
受“学科本位论”的影响,传统教学模式把学科凌驾于教学之上,凌驾于人之上。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表现为重认识轻感情,重教书轻育人。
联合国教科文提出:教育应是一种生存教育,应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这迫使世界各国开始反思自己现有的教育,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出知情意和谐发展、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因此本文提出活动—探究教学模式,并在实际课堂中进行运用和调查研究。
1.2中学化学新课程的理念决定教学模式必须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新课程。中学化学新课程的理念可概括如下:(1)面向全体学生,培养科学素养;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2)激发学习兴趣,倡导探究学习;(3)扩展认知视野,理解化学与社会的联系;(4)促进学生发展,采用多种评价方式。(5)提供空间,促进教师发展。
可见,化学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强调科学探究是教材改革的突破口,旨在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目标是引导学生既学知识、技能,又体验化学学习过程与方法,还应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这就要求中学化学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1.3中学化学新课程的特点决定教学模式必须改革
1.3.1新教材与老教材主要内容的比较
教材内容 活动次数
高一新教材(必修1、必修2)苏教版 高一原教材
必修1 必修2 合计 高一全册
问题解决 12 9 21 0
活动与探究 12 13 25 0
交流与讨论 14 18 32 30
拓展视野资料卡、阅读 22 25 47 19
插图 78 84 162 104
表格 24 25 49 24
从上表可知,新教材有突出的优势:
(1)处处渗透探究意识。新教材的编写已注意将科学探究作为课改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如设置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等。
(2)创设生动情景,贴近社会生活。编入大量的拓展视野、资料卡、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新教材中表述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版面设计图文并茂,色彩丰富,直观性强,表格、图片比比皆是,给学生提供了形象思维的空间和科学方法。引入能源、环境、材料、化学技术和科学家的奋斗史,更重视借助化学学习进行人文意识的熏陶。
1.3.2化学教学的目标有了新的改变
在新课改之前的化学教学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忽视和模糊了社会对学生离校后不同的化学需要,更多的是从化学和化学教育内部出发,对所有学生笼统地提出应达到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着力于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三维化学教学目标体系,从目标上解决了上述问题。
总之,新课程的特点、教学目标的转变都决定教师应采用不同于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1.4新课改实施两年来的中学化学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调查实施新课改以来高中阶段的实施情况不容乐观:很多老师认为,公开课上探究探究,平常课上老传统,多做多练总没错。可见以“讲—做—讲”为程序的传统教学模式仍是占统治地位的。也有很多老师认为,新课改嘛:不就是在课堂上先用投影或实物来创设“教学情境”;然后让学生分组探究或讨论;接着小组代表汇报;最后老师进行总结。更甚的是有的教师为了让课堂显得活跃,而使课堂教学由原来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乱”。很多老师对老教材仍抱有怀旧情绪,认为新课程的体系存在诸多弊端。大多老师为赶进度,很多探究实验能不做就不做。很多长期战斗在高三一线的老师没有经过对高一和高二教材的研究,又再一次战斗在高三一线……
1.5新课改实施后的高三复习教学现状更不容乐观
从听过的公开课、同行的平常课来看,传统的复习课教学模式仍占重要地位。传统的复习课的结构常表现为:第一,压缩重复式。其特点是重复,但删去了例子、例题及其规律产生的条件,说话快了,板书少了,这样压缩的重复方法把所学知识一股脑压入学生的大脑,它们在大脑中会膨胀,结果造成消化不良。第二,以点代面式。教师把要复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通过提问来复习,一个学生答对了就代表全班学生都会了。这种复习的出发点和归缩是为了少数人,即大多数人是处于旁听的地位。第三,题海自流式。教师给学生订了、下载了、编了并印了大量资料,学生课下做题,教师课上对答案,哪个题对什么样的学生有什么用或是有哪些类型的学生不会全然不顾,把学生抛入“汪汪题海”,任凭挣扎自流,活着是命大,淹死是正常的。本人反思了自己历年的高三复习课的教学模式和相应的课件(最近连续三年都任教高三化学教学),很汗颜的发现:我认为不错的课件和教学模式居然大多是第二类并结合了第三类。因此今年在再次任教高三文档班时,我在第一轮复习时做了新的尝试,即将“活动—探究”模式用在第一轮复习课中,通过对接任班级进行前测和后测,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初步验证这种教学模式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2“活动——探究”模式提出的理论背景
皮亚杰认为 “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达到平衡的过程,个体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的。”皮亚杰用同化和顺应过程来说明人类认知活动,旨在表明一个观点:人正是有了认知图式的不断同化和顺应过程,才实现认知的不断建构。这为活动—探究教学模式的提出并在教学中进行运用和调查研究垫定了理论基础。
3“活动——探究”模式的相关元素
3.1“活动—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与目标
《纲要 》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师生的交往互动,生生的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没有这两种交往互动就不存在真正意义的教学。构建这一模式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学习者怎样学习这一问题,这一模式下的化学教学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 ,让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下参与讨论、交流 、阅读 、实验、练习、角色扮演、调查研究等活动,自主探索知识,从而培养学生交流、思维、阅读、实验、合作等学习能力,进而让学生通过合作协商的方式拓展知识视野,批判性地分析所提出的各种理论、观点、假说、思路、方法等,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建构、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3.2“活动—探究”教学模式的活动要素与教学程序
皮亚杰认为,知识在建构过程中除了有主体和客体外,还应有活动的中介(主体—活动—客体),基于此,“活动—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可以表达为:
教师
(启发)
主结
构
“活动——探究”模式在高三复习课中的运用——新课程下化学教学方式改革的有效尝试(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