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课堂教学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说教师的主导作用重点要体现在对学生成长方向的引导和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和方法的指导上。学生应在教师的循循诱导下,获取新的知识,然后转向运用新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教师只有正确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和恰当的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才能充分调动起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如在有机化学的教学中,学生的推断、猜测是否正确,教师不能包办,而要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实验,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思维方式,当学生遇到危险和困难时教师给予适时、适当地引导、点拨,及时解决问题,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2.3教师在开放性课堂教学中要控制好课堂教学的节奏
在开放性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因“开放”而“乱”, 如果面对开放的问题,任由学生漫无边际的回答,教师却不加引导,我们把它称为“放羊式开放”课堂教学或“乱开放”的课堂教学。要破除课堂教学乱开放的问题,首先,教师要从教学观念上破除学生的“主体性神话”。传统的课堂教学虽然是学生围绕着教师转,教师控制着课堂,但开放性课堂教学也不是教师围绕着学生转,学生控制着课堂,而是相互依赖、相互锁定的关系。有的教师认为教学改革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体性就必须隐而不显,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回答只是一味的顺应。但学生只是未成熟的主体,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学是学生主动建构与教师价值引导相统一的过程。过分关注有序的课堂教学会成为机械僵死的教学,但完全无序的课堂教学也将会乱成一锅粥,失去教学的目的和方向。教师在发挥学生主体性时,也要关注对学生的引导和规约。所以,要辩证地看待主体性问题。其次,课堂教学能力上,教师要养成应对不确定性的课堂教学智慧。许多教师只具有应对封闭式课堂教学的能力,而在面对开放性课堂教学时,显得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引导才好,所以,只好任由学生的随意发展,致使课堂教学由“僵化式”课堂转化为“放羊式”课堂。因此,教师要想很好的驾驭开放性课堂教学,就必须养成捕捉教学信息,并加以编织、重组的习惯和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智慧的“收场”。才能使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实现真正的统一,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如在学习“合理摄取人体必需元素”讲到碘的用途时,学生的讨论非常激烈,如果任由学生漫无目的讨论,最后达不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因此,当有学生提到“加碘食盐”时,教师应马上给予肯定并紧接着进一步问“加碘食盐加的是碘单质吗?如何验证。”这样教师就很好的控制着课堂教学的节奏,从而达到了我们所预期的教学目标。
3教师在开放性课堂教学中要见“好”就“收”
开放性课堂教学中“放”得多了,就势必存在 “收”的问题,那么,如何做到收中有放、放中有收、收放自如呢?在这里我们只有辨证地处理好“收”和“放”的关系,才能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1正确对待“活”与“效”的关系,见“效”就收
“效”是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也就是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这是我们课堂教学必须追求的目标。课堂上的热闹与活跃也就是所谓的“活”只能为这一目标服务,即“效”是“活”的前提,切不可本末倒置。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大家不难在许多课例中发现不少的教师对课改实质和理念把握不到位,课堂表面热闹生动,但却失去许多实质的东西,缺憾不少,教学效率低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授氧化还原反应的时候,让学生来举例氯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学生马上纷纷响应:与Na反应、与Fe反应、与Cu反应等等,因为非金属和金属的反应大家是比较熟悉的。这样虽然课堂气氛活跃,但没有多大的意义,遗憾的是这位老师没有向别的方向进行引导。譬如,来一句提醒:“能否从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去分析?”这样也许会出现与H2反应,假如再能出现与NaOH反应、与H2O反应那就更好了。纵使学生说不出来,老师给予也未尝不可。这看似简单的提醒就是“收”,当学生思维停留在同一层面横向发展时,教师适时“收场”引导,可以拓展学生思路向多维度开启,从而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达到我们开放性教学的目的。
在面对开放性的问题时,学生往往受生理、心理和知识面等局限,很容易停留在横向思维的平台上,课堂上表现为活泼有余,实效不足。此时就必须进行有效的科学“收场”,把学生的思维由横向发散“收向”纵向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3.2正确认识“点”和“面”的关系,见“面”就收
在我们以班级授课为主要形式的今天,一个班级中的几十个学生,在智力水平,学习习惯,学习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别,照顾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在学习中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这是我们教育的目的。然而,在开放性的课堂上闻“题”而动的往往是那些乐于表达的少数尖子生,有时只要教师一个手势,便会有少数学生争先恐后地站起来抢着回答,他们热情高涨,争取每次回答的机会。当然,他们也是课堂热闹气氛的不竭动力和源泉。而对那些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来说,他们只有听的机会,根本没有机会参与“热闹”,成为了旁观者。再遇上有时设计的问题难度稍大些,尽管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启发、引导,可整个课堂仍然只能是少数人的舞台。长此以往,这种现象造成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而这种热闹的课堂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课堂。因此,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灵活性,目光不能只停留在“点”(尖子生)上,而应面向全体学生, 把更多的爱心和耐心放在那些学习一时有困难的学生身上,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地肯定与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让他们也能像尖子生那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这样才能求得“面”上的“百花齐放”。所以,面对这样的热闹,教师此时也应主动出击,把表达的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由“点”收向“面”。达到我们开放性课堂教学的目的。
总之,开放性课堂教学的理念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当然,不同的课型决定了采用何种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采用何种教学策略,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能生搬硬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我们课堂教育教学的质量,才真正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最后让我们智慧地见“好”就“收”吧!
参考文献:
[1]陈俊来. 开放性化学问题的设计与教学策略 甘肃教育,2002、7~8. [2]张建华. 浅谈新课程下化学学习方式的变革 中国教育现代化,2004、12
[3]皮连生主编. 学与教的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4]陈心忠.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化学教学,2009、05
[5]王祖浩主编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