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效课堂永恒主题——谈优化高中化学模块教学的实践策略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新课程理念,根据高中化学新课程以必修模块方式构建的课程结构特点,剖析了新旧教材及课堂教学的不同点,从课堂教学案例出发,就如何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性与课时教学时间分配有限性的矛盾冲突,整合化学必修模块的课堂教学内容,阐述了优化新课程课堂教学时效性的几点实践创新策略。
【关键词】 新课程 化学课堂 时效性 实践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省高中新课程实施的全面深入,课程理念与实践实现了逐步融合,由此引发了新课改下化学教学的崭新视界。如何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与时代特征”的新课标理念渗透于化学课堂教学呢?如何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呢?如何化解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课时教学时间分配的有限性矛盾冲突,提高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这些都是我们化学教育者真正需要着力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以模块方式构建高中化学课程,是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及操作运行的重要变化和手段。如果对比新旧教材的不同之处,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具有其与老教材不同的特点:
1、教材体系新。采用模块教学,以新颖的思维构建模块,各模块知识相对比较独立,知识呈现的逻辑顺序发生了改变,注重了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般规律性,重视知识的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等。模块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原有教学模式,更具开放性、新颖性。
2、知识容量大。从内容来说,化学教材兼容并蓄,必修模块几乎包括了以往高中化学三年所涉及的所有知识内容,如必修1涉及了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分散系、氧化还原知识、常见金属、卤素、硅、硫、氮等元素化合物知识及一般研究物质的常用方法等;必修2涉及了原子结构、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力、晶体类型、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限度、原电池和电解池、化学反应中的热量、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等。这么多的内容在72学时内完成,往往容易造成教师对核心知识教学的肤浅或课时的大量短缺。
3、学生活动多。在必修模块中,学生活动相对较多,有“问题解决” 、“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 、“整理与归纳”等等,充分体现了新教材的基本理念,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供时间和空间。
新教材的特点,也为化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两点新的思考:
第一、如何化解课时教学时间分配的有限性与教学内容丰富性的矛盾冲突?
第二、如何对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教学优化设计,提高必修模块教学的时效性呢?
基于次,本文结合新课程教学实践,就如何有效优化课堂教学,化解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课时教学时间分配的有限性矛盾冲突,辩证协调教学时间和内容的关系,谈谈优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时效性的几点实践策略。
二、优化化学课堂时效性的实践策略
(一)优化教学环节 构建互动课堂
新课程的课堂是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生态系统”。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要注重教与学的时间分配,教学时间的利用率尽可能向着“规定教学时间 有效教学时间 主动教学时间 成功教学时间”右方面转化。如图为课堂教学的时间关系:
规定教学时间
有效教学时间
主动教学时间
成功教学时间
因此,面对新课程教学时间的有限性,提高化学课堂的时效性既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学习的主人,使教学设计能够真正成为有效、成功教学。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减少低效无效环节。
课堂中的几个大步骤,每个步骤有分几个环节,哪些环节比较重要,哪些环节属低效无效环节,在教学的设计时,要做到心中有数,灵活增删,精心设计。
案例1:《甲烷》引课教学片段:
……
【学生活动】表述碳原子和氢原子的结构特点。(学生马上作出回答)
【探究2】已知甲烷仅有碳、氢两种元素组成,其中碳的质量分数为75%,氢的质量分数为25%,请同学们计算甲烷的化学式?(教师给出2分钟的自主研究时间,其实学生在初中就学过甲烷的分子式)
【学生活动】异口同声地回答甲烷的化学式为CH4
【教师活动】甲烷结构、性质……
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师仍然在假设学生没有学过甲烷的前提下,“虚拟”由探究活动导入,经教师这么一“引”,学生有可能不是“进入”学习的情境,而是“淡出”了学习的体验,教学环节设计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也不会激起学生的兴趣。
2、突出生本意识,激活学生思维。
在有限的课时内,模块知识容量大,各模块间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一定联结点的教材教学中,要体现学生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教学的主人,必须把教学过程本身建构成学生主体性的开发、培养、提高的过程,而且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选择合适的素材,讲究一定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去自我发现,在问题解决中自主的构建知识,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智慧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案例2:苯酚性质的探究学习
在苯和乙醇的基础上,认识苯酚性质
【展试剂】苯酚、蒸馏水、乙醇、NaOH溶液、紫色石蕊溶液、溴水、FeCl3溶液
【提出问题】用这些试剂探究苯酚的性质, 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活动】分组设计实验方案
【讨论交流】各组讲述、讨论实验方案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记录现象
【学生讨论】小组讨论分析现象。
【学生归纳】苯酚的性质
【提出问题】苯酚与醇的性质存在哪些差异?引起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归纳
这样,学生在自我发现、自主探究的学习中,不仅掌握了苯酚性质,而且又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科学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学生在紧张而又愉快的氛围中获取新知,发展智力。
(二)、突出主干知识 消除时间障碍
1、精讲重难点和关键点
旧的课堂教学,由于教师讲得过多、过细,挤掉了学生的大量的宝贵时间,学生训练时间得不到保证,结果收效甚微。
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要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生活经验,对教材内容进行恰当的取舍或调整,抓住教材的重点、教学的难点、问题的关节点和学生易错易混知识点。讲清知识的含义、结构、层次,讲清知识运用的方法步骤,强调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要求,这样就能很好地提高课堂的时效性。
案例3:有关“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学习
【学生活动】已知下列物质的密度,计算这些物质的体积,并将结果填入表。
1 mol 物质的体积
物质 摩尔质量/g·mol-1 密度 1 mol物质的体积
Al 26.98 2.70 g·cm-3
Fe 55.85 7.86 g·cm-3
H2O 18.02 0.998 g·cm-3
C2H5OH 46.07 0.789 g·cm-3
H2 2.016 0.0899 g·L-1
N2 28.02 1.25 g·L-1
CO 28.01 1.25 g·L-1
【教师活动】让学生直接观察1mol不同状态物质的体积,然后引导学生讨论。
【讨论交流1】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讨论交流2】在物质的量一定的前提下,哪些因素影响气体体积的大小?如何影响?
【学生活动】概括出“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教师讲述】重点阐明这概念四个要素:条件、物质的量、物质状态和体积。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在“标准状况”这一特定条件下的气体摩尔体积。
……这样教学思路清晰、层次鲜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教学效果远比平铺直叙要好。
2、选择核心内容探究
课堂的探究性学习,目的在于通过亲历探究活动,让学生既学到科学知识,又培养探究能力,同时增加对探究的理解。但考虑时间的问题,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的内容都设计成探究性的。
最值得探究的内容,应该是对学科来说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概念和规律性知识,因为学生真正理解了这样的知识,就等于掌握了学科知识的主干,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知识结构和能力。
案例4:元素的“位、构、性”知识学习
主干内容 探究的核心内容
原子结构 ① 构成原子的各粒子的数量及相互关系
②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时效课堂永恒主题——谈优化高中化学模块教学的实践策略(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