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理念下中学化学前置性研究的构建与实施
摘要:生本教育鼓励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前置性研究就是“先学”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本文结合具体案例论述了前置性研究的功能、设计原则以及展示和评价。
关键词:生本教育 前置性研究
“生本教育”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认为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合作学习。这些也与新课程提倡的学生自主学习是一致的。
只有学生的先学,才能做到生本的后教,而“先学”、“先做”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如何体现、如何操作,这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探讨的领域。在学生学习新知识前引入一个“前置性研究”就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
1 前置性研究及功能
所谓“前置性研究”,又称为前置性学习或前置作业,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它指的是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
那么,它与传统的课前预习是否等同呢?我认为,两者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传统课前预习大多限于初步了解新教材的内容、复习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尝试做一些课后习题等。它是课堂教学的预备性学习,是一节课的准备环节。
而前置性研究所包含的内涵和外延远远比预习的“功能”要强大得多。前置性研究的布置其实是一节课的开始,它根据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的目标和要求来确定研究的内容及其难度,具有较强的目标性、开放性、趣味性。主要体现于让学生在课前能够对新知识进行初步感受、进行浅层理解及较深入地探究、自主寻求解决途径。从形式上来讲既可以是学生个体的行为,也可以是学生合作学习小组的集体行为,通过互助学习来完成。重点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
对于教师来讲,通过对学生前置性研究的评价,可以确切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他们对教材的掌握程度,从而可以发现和集中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而实现“以学定教”,针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来进行下一步的教学。正是这种针对性,使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不断得到表现、强化,从而最终形成。使教师的主导性不断转化为学生的主体性,达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理想效果,反映了生本教育的理念及其方法论追求的价值。
2 前置性研究的设计原则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两种发展水平的思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也称现有发展区,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秩序和结果组成,表现为儿童能独立地解决智力任务;第二种水平是最近发展水平,也称最近发展区,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成人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前置性研究正是立足于现有发展区,并通过合作学习尽量来解决部分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学生切实从受教师控制的“听讲”、“记笔记”等被动的学习中解脱出来,主动获取知识,自主构建知识。因此,前置性研究的设计应以低入(简单、根本、开放),多做,深思,高出为基本考量。
2.1 低入原则
“低入”是生本教育的另一个理念。教师在布置前置性研究时要遵循“降低起点、切进重点迎学生;深入浅出、设置情境引学生;厚积薄发、精心设计练学生;长期规划、发展能力送学生”。前置性研究的设计要求难度适中,要照顾全体,保证每个人都能在研究中有所发现,体味自主学习的快乐。
案例一: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化学原理》一书中《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复习课的前置性研究:我们已经学习过《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请画出一个你熟悉的原电池装置,标出电极名称、电子和离子的迁移方向,写出电极反应式和反应类型,并总结原电池形成的条件。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一节的教学要求是:①了解原电池的构造特点和工作原理;②会判断、设计简单的原电池;③能够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本前置性研究要求学生画自己熟悉的原电池装置,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都能切入,保证了全体学生的参与,能力稍弱的学生大多数画的是最常见的铜锌原电池,而能力稍强的学生就会尝试使用不同的电极和电解质溶液。
通过该前置性研究,学生可在课前完成原电池相关基本内容的复习和重现。学生对相关知识知道多少?理解有多深刻?难点在哪里?教师可通过对学生前置性研究结果的评价了如指掌。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更具有针对性,避免了在复习课中面面俱到的炒冷饭的做法。同时也可以使老师对学生个体差异有所了解,可针对个体差异进行单独辅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2.2 指导性原则
前置性研究的布置必须是下一个课时内容的导航针。它要与即将学习的内容相适应,能够承载学习内容的核心知识与技能,能够使学生在完成对前置性研究的基础上预计和把握到下一节课的主要脉络。
案例二:苏教版必修1,《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的前置性研究:请利用所学知识尽可能多地设计制备氢氧化铝的方案,并对课本内容进行预习,比较出最佳制备方案。
学生制定的方案归纳如下: 1、以Al3+为起始原料: (1) 将NaOH溶液滴入含Al3+的溶液中(2) 将含Al3+的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3) 将氨水滴入含Al3+的溶液中(4) 将含Al3+的溶液滴入氨水中
2、以AlO2-为起始原料: (1) 向NaAlO2溶液中通入CO2 (2) 向NaAlO2溶液中滴入HCl或H2SO4溶液
(3) 向HCl或H2SO4溶液中滴入NaAlO2溶液
有了这样的前置性研究,课堂自然轻松活跃了许多,学生的参与程度也很高,因为他们都急切地想通过实验对自己的方案进行验证和评价。而通过对前置性研究展示和评价的过程又可以很好地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Al(OH)3的两性问题。同时,对于程度较好的同学,也可以拓展介绍Al3+与AlO2-双水解生成Al(OH)3的相关知识,从而既达成了教学目标,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2.3 个人研究与小组合作研究相结合原则
小组合作学习是生本教育的另一个亮点。合作学习与个体学习并举,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互助型的学习。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这样的学习方式应作为课堂教学形式的一种重要补充。通过合作学习,小组各成员相互取长补短,既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实效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社会能力,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案例三:苏教版必修1,《硫酸的制备和性质》,关于浓硫酸脱水性及强氧化性的问题,教材上有这样一个实验:取2g蔗糖放入大试管中,加入约5mL浓硫酸,迅速搅拌,然后塞上带玻璃导管的橡皮塞,将玻璃导管的另一端插入盛有品红溶液的试管中,观察实验现象。 该实验除了展示浓硫酸的脱水性外还通过品红褪色引出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但教材实验过于直观。为了充分挖掘教材实验素材,开发学生学习潜能,我在前面一节课快结束的时候,特地提前进行“蔗糖变面包”实验,按照原人教版教材中演示实验的操作演示给学生看:在200mL烧杯中放入20g蔗糖,加入适量水,搅拌均匀。然后再加入15mL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迅速搅拌,并将一根玻璃棒插入其中。
布置了如下合作完成的前置性研究:1.为什么我们在该实验中得到的不是黑色的炭粉,而是蓬松又有一定硬度的像黑面包一样的整体?是什么作用力把一个个的碳原子连成整体?2.得到的炭蓬松像黑面包且多孔,同时闻到刺激性气味,试推测该实验中除了蔗糖脱水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化学反应?若有,请分析可能的产物是什么?请设计实验对产物进行一一验证。 该前置性研究难度较大,要以感性认识作为理性认识的向导进行探讨,并且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多,所涉及到的内容不仅仅是浓硫酸使蔗糖脱水碳化,由该实验还可顺理成章地将本节另一个重要内容:炭与浓硫酸的反应有机联系起来,并且还要与前面学习的结构理论、氧化还原理论、热化学相挂钩。因此我以合作研究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要求他们先自我协作,独立思考,通过反思,修改和提炼自己的方案,然后再相互协作,对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从而达到初步的意义构建。 通过这样的合作研究,学生个体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由整个学生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构建。
2.4 趣味性原则
前置性研究一定要使学生感兴趣,愿意做。兴趣是激发学习活动的核心因素,这就要求前置性研究的设计要具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而不是靠过多的外在压力来驱使学生学习。
生本教育理念下中学化学前置性研究的构建与实施(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