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兼容:重组高中有机化学知识体系的新思考
范文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的任务,其次阐述了完成相应教学任务所面临的现实困难,最后提出了创建“一主两线”整合高中有机化学知识体系,进而优化达成教学目标的途径,以实现教学增效的基本构想。
关键词:模块兼容 一主两线 整合 高中有机化学
普通高中有机化学教学内容主要分布在《化学2》、《有机化学基础》、《化学与生活》三个课程模块之中。从知识呈现方式上看,三个模块所依据的线索各不相同,且独立性较强,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适应这种“跳跃”性思维的变化;从内容上看,新概念多、新名词多、理论性强,面对高中学生实际和有限的学时,教师难以做到讲清讲透,导致学生理解困难。因此,在高中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还需统筹兼顾,有效整合各模块教学内容,构建适合高中教学特点的知识体系,以达到教学增效的目的。
1领悟新理念:重新认识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的新任务
“贴近学生学习实际、促进知识与技能延伸、着眼学生未来发展” 已经成为时代高中教学的主旋律。高中教学主要任务不再象过去那样只关注“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而且还要关注“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高感兴趣、从当前发展到未来发展”。 就高中有机化学教学而言,既要通过必修模块学习,培养学生“化学与可持续发展”意识,又要通过多个模块的系统学习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
1.1经历教学过程获取学习方法
高中学生正处于学会思考、学会学习的关键时期,通过教学过程让他们获取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是高中化学教学的核心任务。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方法”含义也不是过去那种阅读、记忆、归纳、整理、练习等简单地获取知识方法,而是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科学实验、科学探究以及科学验证的思想方法。学习高中有机化学时“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极佳契机。如从学习烃到烃的衍生物都可以强调“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一类物质”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学会用结构预测性质,再用实验去探究性质或验证结构,进而考虑有机物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条清晰地学习思路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学习方法的重要途径;再如,《有机化学基础》专题1第二单元“科学家是怎样研究有机物”知识体系中,从“组成研究→结构研究→反应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的研究过程,设计合理教学情境,让学生经历科学家所走过的历程,感受科学研究的方法,也激发学习热望,帮助学生主动获取探索方法的有效载体。
1.2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习能力
能力是学生个体可持续发展持续发展的基础,培养能力是高中化学教学的基本任务。有机化学教学在培养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有机物分子组成复杂性、空间结构多样性、基团之间相对独立性、有机化学实验可视性、有机化学反应的规律性都是用来培养学生能力支撑点。
1.2.1利用有机物分子组成复杂性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学生形成其它能力基石,只有具备了一定观察能力才能获得生动感性知识,才能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进行积极有效地思维活动。长期以来,一提起培养观察能力,一般限于选择化学实验、模型等更直观感知对象去帮助学生,这样做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也不利于观察能力的健全发展。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复杂,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学生主动地观察有机物分子空间结构,让学生去感知结构差异或各原子空间位置关系,把观察与空间想象结合起来,能大大地提高感受性,也会使观察活动更加清晰。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下列两组分子结构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观察就可以受到良好的效果。
第一组 第二组
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引导学生观察复杂有机分子结构中的细微差异,并结合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断键部位讨论,就能够强化学生观察意识,久而久之便可形成较好的观察能力。
1.2.2抓住分子空间结构多样性培养迁移能力
“学习迁移(transfer of learning)”是指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对未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所产生的影响,即一种学习活动对另一种学习活动的影响。正面地、积极地迁移知识,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逐步形成创新能力。象甲烷、乙烯、乙炔、苯等分子的空间结构,在复杂有机分子中有其独立性,解决这类问题的思维过程就是培养学习迁移能力有效途径之一。如确定有机物分子 有多少个原子共平面?
引导学生“以静制动”,分割处理甲烷、乙烯、乙炔以及苯的分子结构,并迁移到复杂分子中去,即可得出有机物分子空间图形。
再度迁移高中数学知识,就能获得正确的结果。显然,学生经历这一富有挑战性的思考过程,知识迁移能力会大大增强,还利于将空间想象、推理、思维等能力整合起来。
1.2.3依托有机化学实验可视性培养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是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基本的能力。没有动手能力就没有创新活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许多有机化学实验涉及到的反应速率较慢、实验条件比较苛刻、实验成功率降低。这对高中学生来说并不是坏事,反而增强了实验的可视性、探究性以及操作严谨性。只要教师正确引导,让学生边实验边总结经验,边领会正确实验操作,即可促进动手能力的形成。比如乙醛银镜反应和乙醛与氢氧化铜反应的实验,可以让学生课堂演示,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实验失败或成功的原因,在成功中总结经验,在失败中接受教训。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及时评价或纠正,学生感受就会加深,使得他们做实验时开动脑筋,讲究规范,动手能力即得以提高。
1.2.4立足有机基团相对独立性培养记忆能力
思维是核心,记忆是基础,“不记则思不起”。人类没有记忆,思维、想象、创造就失去了根基,就没有智力活动可言。在处理复杂有机化学反应问题时,一般都要从断键部位入手,建立“从已知拓展未知、从特殊推导一般”的思维模式。这就可以强化学生记忆“特殊物质结构和性质、有机化学反应条件和断键方式” 的意识。象《化学与生活》中涉及到阿司匹林的水解反应:
+H2O CH3COOH+
引导学生探究此反应的存在并不是难事,如果学生不去记忆就出现思维断线现象,照样是一筹莫展。这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记忆的重要性,也在学习过程中强化记忆能力的培养。
1.2.5把握有机化学反应规律性培养自学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自学能力指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获取、自我归纳知识的能力。有机化学反应规律很强,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学习了乙烯的双键结构特征后,引导学生总结出乙烯的特征化学反应——双键易断裂而发生加成反应、加聚反应、可以被酸性KMnO4溶液所氧化。那么,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二烯烃、炔烃和苯性质的时,完全可以铺设台阶,把学生带入自学状态,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自我获取知识的快乐。并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1.3感悟教学过程形成学习情感
有机化学研究方法和有机化合物性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如科学家怎样研究物质组成、结构、反应的方法与学生食品安全检验密切相关,许多食品添加剂和有机药物与人类生存及健康紧密相连,这些都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象《生活与化学》中油脂、维生素A1、维生素C、味精、合成抗菌素、青霉素等,虽然分子结构复杂,但学生很容易产生好奇与新鲜感,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素材,也是进行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培养的最佳载体。
模块兼容:重组高中有机化学知识体系的新思考(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