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科思维 克服“瓶颈效应”
摘要: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一,大多认为化学难学,他们尽管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成绩停滞不前,有的甚至出现了倒退,呈现出明显的“瓶颈效应”。本文从学生思维能力的现状入手,阐述了 “瓶颈效应” 对高一学生学习化学的阻碍,以及如何有效的是培养、优化学生的学科思维,疏通“瓶颈效应”。
关键词:学科思维 培养 思维能力 瓶颈效应
1.何谓“瓶颈效应”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近几年,特别是新课程实施以后,高一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这句话。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一,认为化学“深”,化学“杂”,化学“难”的占多数。有的学生认为化学不易懂;有的学生化大量的时间在化学知识的记忆上;有的学生因为化学难学,买了各种各样的课外资料,埋头做题……大多学生进入高中后虽然通过努力学习,但是化学成绩始终没有质的提高,甚至出现了滑坡,其中不乏在初中化学学得非常好的学生。这种现象在本校的每届高一学生中都普遍出现,一直让我们化学教师担心。本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瓶颈效应”。
瓶颈,本义是指瓶子的颈部,瓶颈就像是一个关口,制约着整个事物的发展。“瓶颈效应”用来形容事业发展中遇到某一因素或环节跟不上,像瓶子的颈部一样卡住了整个活动使之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广义上是指制约某一事物发展的最大症结所在,抓住了“瓶颈”,就意味着抓住了主要矛盾,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高一学生学习化学的“瓶颈效应”是指学生尽管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成绩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状态。教师首先应该针对这一现象,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思考,找出症结所在,抓住“瓶颈”,并研究出疏通“瓶颈”的对策。
“瓶颈” 的形成,在于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方法上存在较大差异,初中化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内容少且简单,只要求学生“知其然”。而高一化学学习内容繁多,特别是新课程实施以后,高中化学的教科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程设计思路是“螺旋式”上升,因此虽然难度、深度有所降低,但是知识内容比老课程的高一化学多得多:化学必修一包括了“物质的量”、“离子反应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等等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的知识(难);以及高中阶段所有的元素知识(“杂”);必修二包括了原子结构,化学反应原理(难),有机化学的全部知识。可以说,高一两册必修教材包括了整个高中的所有化学知识,化学理论。
因此,高中化学学习在知识层次上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能力层次上则要求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都有较大的提升。而事实上,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水平还很低,或者说思维水平的提升与知识水平的跨度严重脱节,从而形成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瓶颈”。
2.学生思维水平现状
学生经常跟老师说的一句话就是“听你一讲很简单,但是我做题就是不知道要这么想。”“不知道这么想”是没有思路,没有头绪的表现,也是缺乏思维的表现。思维能力水平低,已经成为阻碍学生解决问题的一大难题。高一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形象思维多,抽象思维少
大多学生还是“学什么就是什么”,仅仅是一个学的过程。他们只从事物的表象上、形式上思考问题,“看见什么就是什么”,当学生看到铜与浓硫酸共热,试管中出现黑色物质时,认为黑色物质是炭的同学居然还不少。缺乏想象力,不能透过“看见”去抓住其中的本质和规律,是高一学生的通病。都缺少对知识的加工分析、综合处理的能力,更缺乏把“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能力。
2.2.无序思维多,有序思维少
学生对一些概念性的知识模糊不清,记忆的知识混乱,不能形成体系,也找不到内在联系。都知道将热的黑色CuO放入乙醇中,可以还原成Cu,但是将乙醇换成甲醇就不知道怎么反应了。在遇到稍复杂、综合性的问题时,容易思维混乱,找不到头绪。
2.3.定式思维多,创新思维少
思维呆板僵化,习惯于从某一角度,用某一种思维模式想问题,很难突破已有的思维习惯。典型的例子:必修一化学作业本中一填空题,钠、镁、铝各0.3mol分别投入100mL 1mol/L H2SO4溶液中,产生气体的体积比是 。大多的同学通过判断:金属都过量,气体按照H2SO4的量计算,因此气体体积比为1:1:1。极少有学生会跳出这个思维模式,去想想,钠在这里的特殊性:与水反应,同样能产生氢气。
“妨碍我们学习的最大障碍,并非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有些已知的东西已经成为了学生的经验,当遇到问题时,这些经验就像“条件反射”一样,从学生的脑海里“蹦”出来。当然,思维定式对某些问题的解决也许有利,但是定式思维缺乏灵活性,变通性,往往面对稍复杂的问题就会束手无策,对很多问题的解决造成困扰。
3.培养化学学科思维,克服“瓶颈效应”
“瓶颈效应”是初高中衔接中必然出现的过程,但是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信心。如果学生在高一化学学习中就失去了兴趣和信心,那么在以后高二高三的学习中将无法弥补。如能越早疏通这个“瓶颈”,对学生的学习就越有利。因此,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应该积极地去适应学习上的这种变化,不能就此失去学习信心;作为高一的化学教师、学习过程的主导者,在抓住“瓶颈”的同时,还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平时的教学活动和习题设计中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科思维水平,疏通“瓶颈”,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3.1.由“此”及“彼”,培养类比思维
类比就是根据两种(或以上)物质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的属性,推断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方法。用化学规律解释:结构决定性质。
由“此”及“彼”,“此”——已学的知识,是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彼”——未知的知识,是学生将要去学习的知识。在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中,结构相似、性质相似的物质我们多用类比法展示,以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
例1: Cl2与NaOH反应,Cl2 + 2NaOH == NaCl + NaClO + H2O;
Ca(OH)2也是碱,因此推断:Cl2与Ca(OH)2有类似的反应:
2Cl2 + 2Ca(OH)2 == CaCl2 + Ca(ClO)2 + 2H2O。
又如:Cl、Br、I原子的结构相似:最外层电子都是7个,因此推断:Cl2、Br2、I2有相似的性质。
Br2 + 2NaOH == Na Br + Na Br O + H2O ;
I2 + 2NaOH == Na I + Na I O + H2O等。
高中化学学习的物质仅仅是各个范围内的某些代表,不可能将所有物质的性质都学到,所以大多物质的性质需要用类比思维去推测。使用类比推理的关键是从我们所学知识中找到能彼此联系的物质。
例2: SO2性质的学习,首先从我们已学的知识中找到与其相似的物质作为类比对象:CO2。“彼”“此”均属于酸性氧化物(二元弱酸的酸酐),然后可以通过CO2性质的复习,推断SO2的性质。
CO2 SO2
与水 CO2 + H2O == H2CO3 SO2 + H2O == H2SO3
与紫色石蕊试液 石蕊试液变红色 石蕊试液变红色
与Ca O CO2 + Ca O == CaCO3 SO2 + Ca O == CaSO3
与Ca(OH)2 CO2 + Ca(OH)2 == CaCO3 + H2O SO2 + Ca(OH)2 == CaSO3 + H2O
最后通过实验活动验证以上性质,并总结SO2的其他性质。
初学有机化学时,所有的学生都认为物质种类多,性质又都不同,太难记。如果在有机化合物教学中多采用类比法,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
例3:大多学生都容易将乙烷的性质与乙烯的性质混淆。因此,在乙烯性质的教学中应用类比法展示性质。
比较乙烯与乙烷组成和结构上的异同,“结构决定性质”推出乙烯的性质:
乙烷 乙烯
结构 同 均只含C、H两种元素(属于烃类)
异 乙烷含C—C、乙烯含C=C,乙烯分子中比乙烷少2个H原子
性质 可以燃烧 是否可燃?
发生取代反应 是否发生取代反应,或是其他类型的反应?
热分解
然后用实验验证推测是否正确,最后总结乙烷和乙烯性质上的异同。
类比思维过程,是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的过程,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熟练掌握旧知识后,对新知识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便于理解。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不仅可以在学习新知识时减少记忆容量,还可以促使学生逐渐掌握物质间的联系,使元素化学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
3.2.化繁为简,培养有序思维
元素化学与其他化学知识相比,有“三多”:物质多,性质多,反应方程式多,“多”势必会引起“杂”。高一学生觉得化学难学、难记,找不到其中的顺序、规律。学到的知识杂乱无章,遇到问题时容易思维混乱,不知从哪里开始思考,缺乏思维的有序性。
其实,在化学学科中有很多知识和反应原理都有特定的顺序:由表及里、由强到弱、由浅入深等。这就需要教师是教学过程中,多设计相应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各个规律与顺序,学会沿着这个特定的顺序、规律有序思考问题,培养有序思维。
3.2.1.反应过程有序性
化学反应过程是有序的:一个体系中,加入碱时,酸性最强的物质最先反应;加入氧化剂时,还原性最强的物质最先被氧化;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总是从内层开始排;……
例1:苏教版化学必修1作业本30页:向溴化钠、碘化钠的混合液中通入足量氯气后,加热,再将溶液蒸干、灼烧,最后得到的残留物是
A、NaCl B、NaCl、NaBr、NaI
C、NaBr、NaI D、NaCl、I2
该题在初练时,错误率50%以上,做错的学生基本原因相同:不知道怎么去思考,充分暴露了学生缺乏有序思维。
要解决该问题,教师应先引导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将题中所涉及的各个微粒的反应顺序进行排列: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Cl2>Br2>I2;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I->Br->Cl-。学生自然就能判断:若向含有Cl-、Br-、I-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某强氧化剂,则最先反应的是I-,其次是Br-,最后才是 Cl-。掌握了该反应顺序后,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培养学科思维 克服“瓶颈效应”(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