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在新教材中增加了一个关于混乱度的概念,仅从概念定义的角度去理解显然大多数学生会觉得非常茫然。但书本上用了生活中的两组图片,分别是整理有序的卧室和凌乱不堪的卧室,整齐排放在火柴盒里的火柴和杂乱无序地洒在桌面上的火柴。通过这两组图片学生切实感受到自然界的现象都有趋向于混乱的倾向。再将这个原理迁移到化学反应中来,此时引入大多数自发反应有趋向于体系混乱度增大的倾向,学生就能很轻松地理解熵这个抽象概念以及运用熵判据来判断反应的方向。
又如在用碰撞理论来解释化学反应速率问题时,涉及到有效碰撞,这是一个化学反应发生的前提,如何让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个微观世界里发生的碰撞所需要的条件呢?在老教材的书本上引用了生活中的一个常见情景,学生打篮球的画面,一组三张图片,第一张由于投篮的角度不对没有进球,第二张是由于用力不够也没有进球,第三张图投篮时角度准确、力量合适而进了球。此时,追问学生进球的要点,之后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有效碰撞的两个条件:1、发生碰撞的分子具有足够高的能量。2、分子在一定的方向上发生碰撞。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一直在利用这种有效的概念教学方法指导教学工作。例如有机物反应类型中的聚合反应,由于反应产物结构比较大,学生没有弄清楚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因此是学生较难理解的一类反应。我们运用生活中手拉手活动形象地说明了加聚反应、缩聚反应的异同点。加聚反应好比很多人展开双手后手拉手形成长长的队伍。把单个人比作单体,把手拉手后的长队伍比作高分子有机物,学生就能理解加聚反应的原理。然后追问学生,如果每个人手里分别拿了一支笔和一本书还能手拉手吗?学生很快就能想到应该把两个手中的东西放一边后才能手拉手。之后引入缩聚反应就顺理成章了。
5、运用类比教学法,将抽象概念形象化
类比法是一种有效的概念教学方法,也是由已知探索未知的一种重要方法。它不仅可以把死的概念比活,把抽象的概念比形象,把旧的知识带新,还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而且能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质的量是整个高中阶段化学计算的核心与重点,关于阿伏伽德罗常数的题目也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之一。如何让学生较快地理解并运用这个物理量呢?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利用类似的事物与物质的量这个抽象概念作类比,不仅降低了知识点的难点,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质的量概念类比教学过程如下:
名称 数量 个体量词 常用量词 计量形式
电视机 ? 台 台 个体
餐巾纸 ? 张 包、盒、 个体的集合体
大米 ? 粒 袋、千克 个体的集合体
微粒 ? 个 ? ?
先通过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电视机、餐巾纸和大米三种物质让学生了解物质常用的计量形式,发现较大的物体以个体来计量,较小的物体以集合体来计量,即:通常由多个个体组成一个集合体,再给它一个新的量词。如:10张为一包,200抽为一盒,10千克为一袋,这样给我们带来了方便。联想到化学中有一类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如分子、原子、离子、电子、中子、质子如何来计量。学生自然会想到以个体集合体计量形式来描述微观粒子。然后告知,1971年,由41个国家派代表参加的第十四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决定用摩尔(Mole)作为计量大量微观粒子的新的单位,符号为mol。那么1mol到底有多少个微粒呢?科学上的单位其实就是一个人为定的标准,标准虽然是人为定的,但有一定的科学性及实用价值。以“光在真空中经过1/299792458秒所走过的路程为1米”,“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为一千克”作类比,科学家通过长期实验测量规定:12g 碳--12中所含的原子数目(阿伏伽德罗常数,用NA表示,近似值为6.02×1023)作为摩尔标准。有了摩尔这个单位以后,对微粒的描述带来了很多方便。
化学概念教学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抽象概念教学是重点中的难点。抽象概念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牢固的化学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思维容量。在高中的化学学习中,抽象概念的理解是学生需要迈过的一座座山峰。学生如果不能真正的从本质上理解化学概念的内涵及外延,那么,提高学生的化学基本技能和思维品质也就无从谈起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忌用灌输的方法让学生对概念死记硬背,试图以大量的练习来帮助理解,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不但无法使学生理解概念,反而让学生觉得化学概念的学习非常枯燥,也降低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因此在化学抽象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和理解这些概念时如果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方法,将会做到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茆建军.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概念的教学策略.化学教学,2008年第6期
[2]詹海鹏. 浅谈抽象化学概念的教学方法[J].甘肃教育,2007(7):56
[3] 王芳.化学习题解答中“具体化”的妙用[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8):60.
[4]祝世文.化学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