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教材内隐问题剖析及解决对策探讨
【摘 要】本文结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从学生认知角度,剖析苏教版必修教材存在
的内隐问题,并就如何使用苏教版必修教材发挥教材的功能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关键词】苏教版必修教材 内隐问题 剖析 对策
一、研究主要背景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是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批通过的教材,是目前浙江等省高中化学教师与学生对话的重要文本,是浙江省高中学生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获得化学知识的最主要来源,教材凝聚着许多专家和优秀教师的经验,但是浙江省使用该教材已4年,教师要求整改教材的呼声不断。这是教师的观念陈旧,对新课程标准认识不足,习惯于用过去的体系来衡量新的教材体系,还是由于教材本身确实隐藏着一些问题?笔者认为两者兼而有之。为了发挥该教材使用的最大效益,本文将结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以及高中化学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仅从学生的认知角度,解读并剖析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的内隐问题,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内隐问题剖析
(一)过多关注知识的背景,忽视学生的已有经验。
为了突出化学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苏教版教材必修1以海水、矿物等为背景,引入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大背景下,物质的工业制法通常先于物质的性质呈现,这种呈现方式,关注知识的背景,却不一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教材先呈现Cl2的工业制法:2NaCl+2H2O 2NaOH + H2↑+ Cl2↑,学生已有的经验无法同化该原理。因为据质量守恒定律学生只能得出阳极的气体产物中有Cl元素,不能得出Cl2,假设气体是ClO2,方程式是:2NaCl+6H2O= 2NaOH + 5H2↑+ 2ClO 2↑,不符合实际,但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又如:《从铝土矿到铝合金》有三节内容,教材先呈现“制备铝的工艺流程图”,流程图涉及的反应:“Al2O3+2NaOH=2NaAlO2+H2O,NaAlO2+CO2+2H2O=Al(OH) 3↓+NaHCO3”对学生来说无意义,因为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没有固着点可以同化这两个反应。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脱节,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构主义教学论原则明确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二)过多强调知识的全面,忽视学生学习的时间。
与原人教版同期内容对照,苏教版必修教材多出了铁、铜、铝、镁等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知识以及有机知识、金属的腐蚀等,必修教材几乎成了化学的全书;与课标对照,新人教版必修教材的内容、要求与课标相同,苏教版必修教材比课标多出“Cl2、Br2、I2、Na、Mg、Fe、HNO3、H2SO4的工业制法”等内容,苏教版的广度和深度均超出课标要求,但是苏教版必修教材与新人教版必修教材的课时数相同。
苏教版教参建议糖类学习的时间令人震惊。“糖类”的知识线索是:比较糖类化合物的组成,说明称为“碳水化合物”的原因,书写麦芽糖、淀粉、纤维素水解的方程式观察并记录葡萄糖分别与银氨溶液、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的实验现象;检验葡萄糖的方法观察淀粉的水解实验,分析酸在淀粉水解实验中的作用,分析氢氧化钠的作用葡萄糖转化为酒精的方程式。原人教版建议用3.5课时学习糖类,而新教材的建议竟然是1课时。
(三)过多关注知识的螺旋上升,忽略对其中知识的选择。
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性决定教材中部分知识需要“螺旋式上升”,但是若把不适宜“螺旋”的内容进行螺旋,容易导致前后知识断层,不仅在回顾旧知上需耗费更多的时间,还会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处于割裂的、细节化的状态,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功能价值的关注和思考。苏教版教材把电解质(P15)、常见离子的检验(P21)、离子反应(P53)分置于物质的分类、常见物质的检验、钠镁及其化合物中,人为割裂了三者间的联系。教材可以把电解质、常见离子的检验整合到离子反应的主题中,以“离子反应”为中心,先通过NaCl(aq)、NaOH(aq)、H2SO4(aq)、蔗糖(aq)、KNO3(熔融)等物质的导电性实验,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对物质分类,再通过H2SO4(aq)滴加到Ba(OH)2(aq)的实验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离子反应,最后通过离子的检验巩固离子反应,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全面把握。同样教材可以把P5从化合价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与P44从电子转移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相整合。
(四)重视学科思想引导,忽视引导时机和载体。
苏教版必修1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标题吸人眼球,但是内容似冷水,浇灭了好些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原因是:①科学家研究物质的某些方法与学生的生活关系不大;②新的有趣的知识偏少,简单重复性的内容太多。如:教材花较多篇幅重复物质的分类,而分类的意义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学了九年,生活中也常用到分类知识,初中科学还有专门章节介绍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再如蒸发、过滤的适用范围已在学生头脑中扎下根,教材却还要以“设计分离KClO3 和MnO2的实验方案”这一陈旧的载体来复习蒸发、过滤知识。③物质的量等有关概念太抽象,学生学习有困难。
合理的方法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保证,但是并非好的方法就需要不断重复、就需要放在高一化学教材的专题1中。刚跨入高中的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新的实验现象更能吸引他们的兴趣,教材可以将学科思想方法的学习与新知识相结合。如在学习Na2O的性质之前,先呈现问题:Na2O是碱性氧化物,它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在学习SO2时,请学生预测SO2的性质,并说出预测的依据,让学生在新情景中,建构感悟学科思想观念。
(五)注重感性认识,模糊理论提升。
从必修1教材呈现的原子结构内容看,编者的思想处于模糊状态:既想帮助学生建立“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又不希望学生从结构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由于编者思想不明确,在内容编排上,时而强化结构,时而淡化结构。如: “元素、核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是课标必修2“物质结构基础”学习主题的内容,而苏教版将此内容移到了必修1专题1中,必修1 p29、p30分别设置了“问题解决”栏目,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体现了编者对“结构”知识的重视。然而教材没有有规律地呈现原子结构示意图,没有提供电子排布规律,在教材P45“溴、碘的提取”中,没有呈现Cl、Br、I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反映了编者对结构知识的不重视。
从教材P45“溴、碘的提取”呈现内容看,编者想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归纳来获得Cl2比Br2、I2活泼的结论,不想引导学生用演绎法推断,事实是把原子结构放在性质之后,用原子结构来分析现象产生的本质,有助于学生从结构这一本源的角度分析原因,使感性认识得到理性升华,使归纳更到位。
三、解决基本策略
(一)删减——删除必修教材的有机内容,把有机内容与《有机化学反应基础》相整合。
教材内隐问题剖析及解决对策探讨(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