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思性教学贵在“思之有物”
【摘 要】: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外,还必须具备不断反思的意识,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与时俱进,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更远的目标,向教学艺术的殿堂迈进。一个成功的教师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起来的,每一节高效的课也是在不断的反思中积累起来的。本文就化学反思性教学贵在“思之有物”、成在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 反思内容 专业发展
一、对反思性教学的理解及其现状调研
反思性教学这一术语的正式出现,主要得益于美国学者斯冈1983年发表的著作《反思实践者:专业人员在行动中如何思考》一书的影响。斯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学习的过程,反思性教学的问世是对将教学改革简单地贴上成功或失败标签的超越。深知其中要义的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说:“我愿意开一个保险公司,给每一位教师办一份保险,如果老师坚持写课后反思,几年后还没有成名,我将负责全额赔偿”。这段话虽然不失激进,但我很理解——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实施新课改背景下,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外,还必须具备不断反思的意识,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与时俱进,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更远的目标,向教学艺术的殿堂迈进。
因其重要意义,得到了我国教育界的一致认同,很多学校甚至把它作为教案的必备内容,作为创造高效课堂的有力保障。事实上,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备课与授课总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距:有时自以为准备得十分完美的一堂课讲授起来并不得心应手;相反,备课时感觉平常的一堂课却在课堂上灵感频发,妙语连珠,远远超过预期效果。但是在教师的具体操作层面上,经过调研,我发现存在着下表中呈现的问题:
序号 项目 表 现
1 动机上 认为反思性教学加重了自己的工作负担或对自己教学改进无多大帮助,应付学校的检查。
2 行为上 比较迷茫,不知从何落笔,随心所欲,应付式的写上几句。缺乏主观能动性,偶尔为之。
3 内容上 纯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反思内容肤浅,不深入,不鲜活,抓不住本质,反思缺乏针对性,杂乱、零散又缺乏理论的支持。
4 形式上 教师间缺少互动反思,不愿意交流自己的看法。
5 效果上 无益于课堂教学的改进、无益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无益于学生学习的发展。
要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以为一要提高认识,使教师认识到反思性教学对促进自我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二要知道反思的内容、角度和方向。反思性教学不简单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教学行为、教学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每次教学一结束,及时动笔反思,精炼地记录其中体会最深处,日后再去回味,或将受益无穷。这些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二、反思性教学贵在“思之有物”
反思性教学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如何学;别人如何教、如何学;如何在教中学、学中教的问题。教师要反思的内容很多,但以下几个方向是反思的重点。
1.反思自己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的教育理念
推进新课程改革教师是关键。如果一个教师只满足于经验的获得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的旧有理念及不适当的行为就很难改变,其结果他的教学将可能长期维持在原来的水平而止步不前。实施新课程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首先是教育者的理念。为此,教师首先需要反思的就应该是自己的教育理念。传统的教育观是把学生的头脑当作知识的容器,认为只要能培养出考高分的学生就是成功的教育。如果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教育方法落后的话,那么,他的工作越投入,对学生的伤害往往越大。现在,大多数教师能够认识到新课程理念在课程改革中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然而,教师对于如何在新课程中运用课程新理念却缺乏经验。许多教师从口头上认同而行动上还是应试教育的老一套,很多时候他们想在教学实践中实施课程新理念,然而一到实践就“心有余而力不足”。对此,实施化学新课标以来,我在课后经常反思,形成了一些新的认识:接受教学新理念和落实新理念是成为新型教师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教师在接受新理念之后,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贯彻实施教学新理念更为重要。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与学生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动态的、平等的对话关系。此时,教师不再是仅仅传递知识,而是作为一位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在获得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其次,教师在充分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要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对新课程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增删,突出核心知识,优化教学内容,依靠自己的智慧,作出富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设计。
2.反思教学中的不足并进行“再教设计”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总有不足之处:譬如,备课时设计的教学情景没有收到好效果;忽视了一些知识的必要拓展;部分教材的处理太死板;忽略了某一类知识前后的本质联系;过于重视知识本身的结构体系而轻视学生的接受能力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改进教学设想,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例如,我在上苏教版化学必修1专题1《物质的量》这一课时,考虑到这一部分教学内容比较抽象难懂,是学生在升入高中后第一个较大的学习难点,因此我在备课时也精心地作了一定的准备。通过展示手中的一杯水,设置以下问题情景:①能否说出烧杯中水分子的个数?②宏观的质量和体积能否与微观的粒子数目联系起来?③如果能联系的话,用什么联系?令人意外的是在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景后,学生并没有太大的反应。我看到学生没有反应后,便无奈地直接引出“在化学上,我们用‘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来联系一定数目的原子、离子或分子等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物质”。下课后我陷入了沉思并发现了症结所在:设置的这些问题是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学生回答不上实属必然,实际上并没有发挥多大的教学作用,是一个低效的问题情景。找到了失败的原因后,我想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重新创设教学情景,引入学生熟悉的材料,从学生已有的经验顺利迁移到要学的知识,学生反应肯定热烈,必然可以大大地提升课堂效果。通过这节课及课后的反思,为以后的“再教”提供了经验,自己的教学能力也获得了较大的提高。
3.反思教学中的亮点
化学反思性教学贵在“思之有物”(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