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已经达到了检验溶液中Fe2+的教学目标,但此时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为什么红色会褪去?”。他们觉得现象出乎意料、不可思议。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表现,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空间,不能因为学生打断了教学进程而批评学生。不妨引导学生共同探究解决,这正是最生动的生成式教学。
当课堂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时,教师应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要相信自己能够应对这一切,能够从容面对学生的种种想法,在平等的立场上给予指导,适时改变预设,追求有价值的生成。
在上面的案例中,学生对出现的“红色消失”的意外现象正处于企盼、渴知、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这是保护学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和训练思维方法的良好时机。于是教师就有必要改变了教学的预设,增加如下的教学过程:
设疑诱思:Fe3+与SCN-反应很灵敏,问题出在Fe3+还是SCN-身上?如何通过试验论证?
引导探究: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操作,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将褪色后的试液分两份,并分工合作:
提出假设 实验验证 实验现象 结论
①Fe3+已转变 滴加FeCl3溶液 不复原 错误
②SCN-已转变 滴加KSCN溶液 复原至红色 正确
结论:假设②成立,褪色的原因是SCN-被过量的H2O2氧化了。
这样学生不仅深化巩固了所学的Fe2+、Fe3+检验知识,同时也学会了怎样面对出其不意的新问题,切身体验到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思想和方法。
4.判断重组,把握生成的方向
当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之后,就会在课堂上生成大量信息。对于这些信息,教师要区别对待。有一部分信息是学生对于文本所生成的独特的见解,教师应敏锐捕捉,并予以引燃,鼓励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的参与起来,共同研究。对于没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要及时地排除,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
例如在上面的案例中有学生进一步追问,H2O2与SCN–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反应,对这个问题教师不必做更深的阐述,可建议有兴趣的学生课后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查阅资料获得信息支持。
总之,预设与生成是相互联系的。预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章可循,生成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精彩纷呈。面对新课改,我们要在继承传统预设课堂的良好基础上,积极引入并探索动态生成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做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及时反思、扬长避短,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也是新一轮课改所积极倡导的。
三.提高预设策略,促进生成
新课程关注并提倡课堂动态生成,并不是否定预设。恰恰相反,这种生成的要求对教师的预设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质量绝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预设”。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预设应该是教师课前对自己课堂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见与对策的准备,是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清晰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是一种具有弹性和留白的预测与设计。
1.教师要具有专业的知识技能和广阔的知识背景
从教师方面讲,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教师不仅要对教材和教参作深入细致的研读,而且需要自觉地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变成对教学有用的东西。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例如3价铁离子的检验教学时:老师不仅要清楚用碱、用硫氰化钾,其他的诸如用苯酚、亚铁氰化钾等也要有所知晓。,
2.充分解读教材文本
从教材方面讲,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吃透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儿童经验和时代发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去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否则,所谓的个性解读和生成就会失去根基和方向,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诸多生成误区都是源于对文本的忽视和误读。例如二氧化硫性质教学时我们要根据省指导意见的要求,教参要求,考试大纲要求等制定出我们的教学目标跟教学过程。
3.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状态
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皆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要全面了解儿童年龄阶段特征和班级学生的心理状况,清晰地把握班级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和思维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从而能够较准确地洞察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走向,尽可能预计出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并思考其对策,作出科学的弹性预设。
教师在预设时要认真考虑以下这些问题:①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②通过预习,学生是否已经了解了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有多少人了解?了解了多少?达到什么程度?③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和引导?④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奋点?唯其如此,才能使预设具有针对性、开放性,从而使教师的教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
相对于学生的发展,预设与生成都只是手段和措施。一定要从提高教学质量、立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用长远的、动态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两者的关系。在实践中,我们不能离开学生的发展机械地讨论在一节课中是预设多了还是生成多了的问题,有价值的生成即使影响了预设的安排,也不应该草草了事;有质量的预设也不应该为了顾及低层次的生成而患得患失。总之,我们一定要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宾.生成式教学的基本特征与实施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年第12期
[2]房宏.利用实验促进课堂教学内容的动态生成[J]化学教学2007年第9期
[3]罗声杰.化学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年第12期
[4]《教学生成的方法论思考》,翁光明,《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第10期;
[5]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生成教学》,郑金洲主编,2005年4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