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化学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摘要:达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而要实现这一统一,教师就应多一份精心预设,这样课堂就会多一份动态生成,学生会多一份发展,从而建立师生共鸣、智慧碰撞、充满生命活力的化学新课堂。
关键词: 课堂教学;预设;生成;和谐;统一
新课程的理念是让学生“做中学”,因此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的互动和合作,而在这“做”的过程中就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这些不可预测的突发事件、特殊情况很有可能成为我们宝贵的教学资源,而且这种动态生成的课堂更趋鲜活生动,从而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但同时,我们的课堂教学又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这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预设性,于是预设与生成就构成了新课程教学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共存于课堂教学之中。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只有预设的课堂虽然有序,但缺乏灵气;生成的课堂也许会显得散乱一些,但也可能会因此而精彩。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和处理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点,因此理所当然地成为我们教师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一.正确认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就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根据教学环境、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而设计的教学方案。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预设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教师带动学生共同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预设对课堂教学具有方向性和制约性。
生成是生长和建构。生成式教学这个概念来源于生成性学习,最初提出者是维特罗克(Wittrock,1986),它属于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方法。生成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生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虽然事先也有设计,但是不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是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教与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有机地组合起来,时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难点、困惑和兴趣,并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随时准备修改自己的讲课内容与讲课思路,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
【案例】化学反应原理中《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预设:演示书本P22的活动与探究,根据实验现象来分析吸氢腐蚀跟吸氧腐蚀的特点,然后书写电极反应式,最后通过一个练习加以巩固。
结果在课堂中出现两个意外的情况:1、当我问到a装置中导管中液面为什么上升时,有学生说有氯气生成?虽然这个问题马上有另一位纠正:有氯气产生应该液面下降,其他同学还补充可以根据试验中另一个现象(试管中出现红褐色沉淀)判断:应该是发生了吸氧腐蚀,然后我是从得失电子的角度分析,让学生理解吸氧腐蚀的实质。课后反思学生很难理解吸氧腐蚀跟吸氢腐蚀的实质,根源还在原电池跟电解池的教学,这为我以后的教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我分析好了吸氢腐蚀跟吸氧腐蚀,准备练习时,有个学生问b装置中也有氧气,为什么不考虑氧气参加反应?开始我说在酸性条件下,不用考虑氧气参加,这个时候大部分同学已经认同了,那位同学又提出说老师刚才在小结的时候说弱酸性条件下发生吸氧腐蚀,这又是为什么呢?我停顿了一下,展示了吸氧腐蚀的动画,然后问如果b装置中铁粉跟碳粉足够多。随着反应的进行,氢离子越来越少,当少到一定程度时,又发生什么反应呢?有学生回答这个时候相当于弱酸性条件,那应该会发生吸氧腐蚀了。我这个时候又问了一句:现在没有疑问了吧。没有想到又有个学生说刚才那个过程是不是说明氢离子氧化性比氧气强啊?我接下去有处理了这个问题:提醒大家氧化性的强弱只要是物质自身性质决定,但也跟温度、浓度等条件有关,所以……)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预设重视和追求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共性的、可预知的目标,生成重视和追求的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的、不可预知的目标;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忽视了教学的预设,就失去了教学的方向,忽视了教学的生成,就忽视了学生的差异,忽视了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只有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实验现象等精彩瞬间,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等细节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教学程序或内容,自然地变为生成,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生成中,教师还要高屋建瓴,甄别优劣,选择恰当的角度和问题作为生成的“题眼”,引导教学进程,让课堂教学在健康有效的轨道上发展。课堂教学要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好的课堂效果也只有在师生的互动中才能生成。也就是说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升华,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二.重视课堂预设,把握课堂生成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此理念彰显着高扬个性的人文主义光辉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动态生成”正是在这一理念引领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它是由新课程所倡导的人本观、课程观、教学观所决定的。但是在化学教学中,追求动态生成,并不是不要预设,而是需要教师在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预设的基础上,依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情感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策略,让预设转化为生成,使课堂教学充盈生命成长的人文韵味。
1.弹性预设,给生成留下一片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显然是必要的,但同时这种预设也应该是弹性的、留有一定空间的。所谓“弹性”就是指为实现化学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设计出灵活、动态、板块式的“学”案,而不是周密细致、一成不变的线性“教”案。它不需要教师预计教学过程的全部细节、每一环节的时间分配和实验探究的具体步骤等。对于传统的化学教学来讲,动态生成的教学设计似乎要“粗略”得多,但这为课堂实施的“精细”留下了足够的弹性时空,为知识的动态生成、学生的自主建构留有了余地。
例如在学习Fe2+检验时,因学生已掌握了Fe3+的检验方法,完全有能力自主完成该内容的学习,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只确定要解决的问题,提供必备的仪器和药品,让学生小组协作自主设计方案、通过实验探究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在学生探究时,教师不做过多的干预,因为这时候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给他们的提示越多,他们的思维也就越受束缚。
2.精心预设,建立生成点
如果说弹性预设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整体谋划,那么精心预设则着眼于局部环节的精雕细琢。生成不是盲目、被动的,不是信马由缰式地开展教学活动,而是需要教师深入发掘、积极引导的,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课堂上教师不经意间追问一个问题、演示一则实验、创设一种情境、给出一道习题,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教师真正的教学艺术和睿智不是表现在知识“先知于学生”,而是表现在认识“落后于学生”。因此在一些情况下,教师要有意设置“陷阱”,让学生形成思维的障碍,使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探究发现、交流碰撞,然后在课堂上自然形成一些属于学生自己的东西,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宝贵资源加以利用。精心预设可以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沉着稳定、游刃有余、邂逅生成、演绎精彩,提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维与情感活动质量。
例如在苏教版《化学1》(必修)中P88《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SO2的还原性,我在用比较法学习SO2作为酸性氧化物的性质后,就设计了学生自主实验,提供给学生一些药品(双氧水、酸性高锰酸钾、盐酸、氢氧化钠、氯水等),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去探究SO2的其他性质。我一抛出问题,就有学生从SO2的化合价的角度提出SO2可能还有氧化性跟还原性,其他的同学马上马上根据自己前面的药品设计起验证SO2还原性的方案,下面是我们当时的一段课堂实录:
【教师】现在我请几组同学来汇报他们的实验结果,你要告诉我选择什么氧化剂?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得出什么结论?化学方程式
【学生】溴水,看到的现象是溴水褪色,生成的物质是H2SO4 跟2HBr
【教师】很好!边分析边板书 SO2+Br2+ 2H2O = H2SO4 + 2HBr
【学生】高锰酸钾,看到的现象是高锰酸钾褪色。
【教师】很好!
当提到用H2O2做氧化剂时,问题产生了,跟前面的两组同学相比,选用H2O2没有明显的现象,该怎么判断呢?请同学们帮我个忙吧。
这时有的同学从理论上开始分析,H2O2具有氧化性,化合价降低,那么二氧化硫化合价只能升高,+6价的硫在水溶液中只能以硫酸根形式存在,分析到此,有的同学就说既然有硫酸根生成,那就可以用氯化钡来验证啊?那究竟是先加氯化钡再加双氧水还是先加双氧水再加氯化钡呢?经过同学们的讨论最后形成一致的意见,然后同学们通过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这样充分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学生大受鼓舞,兴趣大增。
3.调节预设,呵护生成情境
生成是动态可变、丰富多彩的,再好的预设与课堂实施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的信息资源,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当教学活动不能按照预设展开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节甚至放弃教学预设,创造出新的推动教学动态生成的教学流程,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
例如学生在做某溶液中是否含有Fe2+的探究实验时,出现了下列现象:某溶液+KSCN→无色;无色溶液+H2O2→先出现血红色后又褪去。
构建化学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