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内容摘要……………………………………………………………………3
2、发票作假现象的现状………………………………………………………4
3、发票作假的表现形式及其危害……………………………………………4
4、发票作假的主要根源……………………………………………………6
5、发票作假的综合治理意见………………………………………………7
内 容 摘 要
普遍出现的发票作假现象是引起会计信息失真的源头,不仅给信息使用者提供了虚假数据,更给决策者制定相关的政策带来了不利影响,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成为当前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笔者试图通过此文,仅以发票作假现象为对象,阐述其现状及其危害,分析成因和探讨治理建议,从而引起人们对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发票作假真现象进行关注和治理。
关键词:发票作假 治理
关于发票作假现象的分析与治理建议
一、发票作假现象的现状
笔者认为总体上讲,发票作假是指会计主体通过虚开、夸大、减少、隐瞒会计发票等方法,以掩盖发票本来所反映的客观事实为动机,从而达到谋求不法利益和回避不利后果等目的的一种现象。由于发票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加上会计主体欲通过发票作假谋求不法目的,使得如今发票作假已到了极其普遍的程度。如以通过歪曲发票减少和隐瞒收入逃避税收,以增加或虚设收入图求业绩,以及通过夸大采购价格而中饱私囊等等。
实际上,发票作假现象已普遍地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从企业到政府部位,从单位领导到会计人员。一方面是发票作假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是人们对发票作假的关注程度日渐提高,两者的矛盾尖锐对立,使得整个社会的发票作假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整治发票作假现状已刻不容缓。以下本文谨以发票作假现象为对象进行分析和探讨治理意见,从而引起人们对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发票作假现象进行关注和治理。
发票作假的表现形式及其危害
根据是否由主观引起,发票的失真可分为发票的有意作假和发票的无意失真。发票的有意作假,是指会计活动当事人为达到某种目的,事前经过安排,故意以欺诈、舞弊等手段,使发票歪曲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的现象。发票的无意失真,是开具发票的人员在遵循相应规范前提的操作过程中,由于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核算时本身的局限性等,造成发票未能如实或准确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的内容。它具有:①当事人无造成失真的主观意愿;②不实在会计核算中暴露的比较明显;③不实责任人一般得不到经济及其他利益;④不实的纠正比较顺利等特征。
具体而言,发票作假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夸大发票作假。是指会计主体通过夸大发票所反映经济活动的方法,从而图求不法目的的一种现象。主要存在于单位采购人员为获取不当利益,将采购物品的真实价格夸大一定数额记载在发票上,然后向单位报账从而获取差价。其次的是有关国有单位领导为图求业绩或以完成指定任务为动机,通过夸大开具收入类发票,从而达到保官和升职等目的。
2、虚开发票作假。这是说的虚开指的是完全的虚开,指在根本没有发生发票所反映的经济活动的情况下开设发票。这里的作假动机和目的与上述第一点相似,差别在于夸大是在客观经济活动上增加,而这里的虚开则是无中生有。
3、缩小发票作假。是指会计主体通过缩小发票所反映经济活动的方法,从而图求不法目的的一种现象。主要存在于有关售货单位为减少和逃避税收,将经济活动的客观情况缩小一定数额记载在发票上,从而减免纳税。
4、隐瞒发票作假。是指会计主体通过隐瞒发票所反映经济活动的方法,从而图求不法目的的一种现象。隐瞒发票的目的也主要是逃避税收,如售货时不开发票也是一种作法,将实际产生的客观经济活动完全隐藏。另一方面也存在于有关单位人员将公款采购不属于本单位需要的物品,在无法报销的情况下隐瞒,然后再通过虚开或夸大相关发票给予报销,从而获取不当利益。
5、使用假发票作假。是指通过以上方法,对不属于国家相关部门统一印制的虚假发票进行使用,从而谋求不法利益的一种现象。
发票作假造成的危害是极大的,因严重普遍的发票作假使得会计信息从源头上引起了失真,误导了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方向,使生产关系与客观生产力相违背,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放任了造假者谋取不当利益,使得公共资产严重流失和影响会计单位的发展和运转。其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危害:1、从源头上引起会计信息失真,从而造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缺乏依据,干扰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秩序;2、会造成国有、集体、会计单位资产的损失,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3、会造成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使国家财政收入锐减等。因此,尽快找出发票作假的成因并对其进行治理至关重要。
三、发票作假的主要根源
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发票作假现象的普遍产生呢?造成发票作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客观上讲,我国税务管理部门在发票管理体制上存在缺陷,导致发票在使用管理上缺乏统一的标准和严格的要求;主观上讲,受政治和经济管理体制及经济利益驱动的影响,不少单位及人员弄虚作假,隐瞒真相,使得发票所记载的内容背离了客观的经济活动,人为歪曲了发票本身的信息质量。笔者认为具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因:
1、税务部门对发票的管理体制不科学。虽然税务部门对部份发票的管理是合理的,但更多的是实行纳税单位包圈制,即税务部门根据纳税单位的大体经营状况,衡定的以一个固定数额进行缴税,而无论纳税单位的实际经营情况如何。一般来说,税务部门对纳税单位实行的“包圈税额”往往是低于经营单位实际应缴纳的税额的。基于此情况下,经营单位为了争取经营对象等因素,在对方要求对发票进行歪曲时往往都会应允。
2、群众索取发票的意识不强。绝大部份的经营单位为避免经营、服务后的责任麻烦,在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地向经营对方少开或不开具发票,使得发票有所存余,以利于特定单位和人员索取。另外的就是经营单位会向经营对象提出两个经营内容的价格,索取发票的价格往往偏高,而不需发票的价格会比较低,群众往往会选择后者。这样一来不仅使得经营单位逃避了一定的税务,也使得经营对方失去了请求经营单位后期服务的依据。不仅损害了国家及人民群众的利益,也给发票作假留有了很大的空间。
3、报销单位只审查发票的表面真伪,并不审查其合理性。众所周所,所在单位对于申请报销的发票,若属本单位经济活动范围内,只要经相关人员签字确认,都能很轻易的予以报销。根据规定,相关财政部门会对报账单位的发票报账情况予以审查,但和报销单位本身一样只审查发票的表面真实性,并不审理发票本身记载内容、数据的合理性。这样一来便使得只要发票本身是真实的便可轻松过关,让作假者有机可乘。
4、会计人员屈从领导压力,被动做假。目前我国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在地位上是从属关系,单位领导决定其报酬及任期时间,他们的工作完全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管理之下,同时会计人员的个人利益也与企业利益密切相联,一些会计人员出于对自身工作、报酬、职务等个人利益的考虑,往往会屈从于领导意图。单位负责人为了达到某种利益往往会向会计人员施压,在领导的授意、指使、强令、胁迫下,会计人员被迫对发票进行弄虚作假或对明知作假的发票予以入账,有的甚至同流合污。一般情况下都是在单位负责人指使和策划下,会计人员才敢于造假。基于此种情况,会计人员实际上是已成为了领导的棋子,无独立的地位,起不到监督作用。
四、发票作假的综合治理意见
基于上述发票作假的成因分析,笔者提出以下治理意见。
1、健全税务部门对发票的管理体制。税务部门应取消对纳税经营单位实行的纳税包圈制,实行纳税的依据为实际的经营、服务所得,严格要求纳税单位按实际的经营所得的一定比例缴纳税务。要求纳税经营单位对每一项经济活动和服务出具发票,并要求发票的出具必须符合实际经营活动的真实性,从而在源头上杜绝发票的作假行为。
2、提高群众索取发票的意识。由于经营者有意尽量不向经营对象开具发票,加上群众索取发票的意识普遍不高,使得经营者的发票在可开具的范围内有所存余,给发票作假留有了很大的空间。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群众索取发票意识的宣传,提高人们索取发票的意识。另外要设立投诉举报机制,对于不开具发票和以开具发票为条件提高商品价格的经营单位,群众可以向相关部门举报,由相关部门进行查处,并对举报人予以一定的奖励。
3、报销单位及财政部门应审查报账发票的合理性。目前报销单位及相关财政部门往往只审查报账发票的表面真实性,并未深入对发票内容、数据所反映的客观经济活动的合理性进行审查。如发票上记载100元钱一支圆珠笔,虽发票本身是真实的,但其内容明显缺乏合理性。对于相关单位只基于发票表面真实性便予以报账的做法,继而以往,只会使发票作假现象日趋普遍。笔者认为,相关财政部门应制订相关的审查发票合理性的机制。对于合理性的审查,应以一定的量为依据。如对发票的审查,应以发票记载的商品本身在当时的市场价为依据进行合理性审查,并根据不同商品本身的价格,规定一定的比例为左右偏差尺度,若偏差大于或小于该尺度则应视为发票的不合理,从而拒绝予以报账。如市场上某种圆珠笔的市场价格为2元,可规定25%的偏差比例,即发票上记载每支价格小于1.5或大于2.5元便应视为发票的不合理。当然根据商品本身价格高低,贵重商品的偏差比例应规定的比较低,而低价商品则可适当提高偏差比例。
4、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地位,确立其监督职能。由于会计人员在所在单位受领导的管理,往往要屈从于领导。对于领导拿来的假发票等一般不敢不予报销,极大的损害了单位、国家、集体的利益。虽会计法规定单位会计人员对本单位会计业务有监督职能,但这一职能由于会计人员地位的低微而形同虚设。所以加强会计人员的工作地位也是迟早都会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笔者认为,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是比较合理的,即按一定的区域,成立一个会计局,本区域内的相关单位的会计人员都由会计局统一委派,会计人员不受所在单位领导控制,直接对派出部门负责。这样一来,便提高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地位,有利于发票作假在内的各种会计作假现象的杜绝。会计人员的在同一派到单位工作满一定年限,则应与其他会计人员进行调换岗位,从而可进一步加强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
总之,发票作假一直以来都是有目共睹的问题,也是会计体制本身一直希望解决的问题。发票作假问题的解决任重而道远,但笔者相信,通过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企事业等单位和会计人员的共同努力,发票作假问题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