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分析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对策措施
内 容 摘 要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市场还处于新兴起步阶段,但却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美国是个人理财业务的发源地,个人理财目前在美国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只有44%的CFP执业者受雇于证券、银行、保险、会计等金融服务机构。中国的现状与美国还有很大差距,个人理财业务才刚刚起步,提供此类服务的主要还是传统的金融服务机构,其中又以商业银行为主。了解分析美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经营发展状况,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具有很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美国的商业银行在经营个人理财业务方面,主要将客户分成了三个层次,一般消费者客户、富裕消费者客户和私人银行客户。在针对不同层次的客户上,商业银行也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对一般消费者客户,银行大多采取大众化普及型的理财服务,如普通的账户服务、房产按揭及信用卡服务等,很少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对待富裕消费者客户,银行根据客户需求而决定是否提供特殊的理财服务,其实质属于半个性化的理财服务;对于高端客户,银行已经打破了产品和行业的限制,为其提供个性化极高的私人银行服务。
[关键词] 个人理财 市场现状 外汇产品 黄金衍生品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理解
一、我国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至今,与美国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私人银行业务属于刚刚崭露头角,个别的商业银行开始进行试水,尚未全面展开。中高收入客户的理财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各类产品的营销上,还未发展到理财规划的层面上。普通消费者客户对于商业银行也只是产品销售的对象而非提供理财服务的对象。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当前状况, 业务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产品营销上,针对不同客户群体,应考虑采取以下不同的营销策略。
(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开办的主要品种和市场现状
个人理财业务起始于20 世纪70 年代,在当时金融创新浪潮的推动下,个人理财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发达的欧美地区,个人理财业务更是成为金融产业中利润率极高的、不可或缺的服务项目。但是个人理财业务在我们国家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发展的速度相对缓慢,产品的种类和覆盖面都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下面,着重对各商业银行目前开办的几项理财产品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1.黄金产品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黄金具有通用性强,认可度高,易于存储,价格昂贵等特点。作为一种理财产品,黄金的收益率虽然远远不如股票等有价证券,但由于其价值相对稳定,所以黄金成为人们增值保值的主要避险工具,这些都促使我国商业银行相继推出了各种黄金产品以满足投资者的需要。这些产品的推出,为黄金提供了一个交易的平台,而且投资者还可以通过低买高卖获得投资收益,不仅是现货市场,更加扩展到了期货等金融衍生品市场。值得一提的是纸黄金的推出,不仅避免黄金实物交割,降低了各种仓储、检验费用,减少客户交易成本,还增加了许多交易方式,使得黄金的交易变得更加灵活、方便。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的黄金理财业务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一是黄金产品种类单一。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我国五大行的黄金理财产品,不难发现,五大银行的黄金产品虽然名称不尽相同,但是产品的内容都是大同小异,非常的相似,没有推出一些代表本行特色的产品。二是业务种类过少。现在我国的黄金产品主要还都是围绕着“交易”这个主题,很少向别的领域扩展,比如我们可以提供黄金保管业务、黄金验证业务、黄金重置业务等等,来扩大黄金的发展领域。三是黄金衍生品的开发滞后不前。我国在金融衍生品的开发方面,一直都落后于发达国家,当然黄金衍生品也不例外,我国现在还没有推出黄金期权,这就大大阻碍了新的黄金产品的开发。
(2)外汇产品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在2008 年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人们对利率降低的预期一直存在。再加上股市大幅下降,国外知名企业相继破产,人们对外汇产品的信心不足,需求量急剧下滑。产品的收益率降低,风险增大,以至于在2009 年上半年,为了保证投资者的利益,也是为了银行的自身发展,各银行纷纷采取赎回的政策,提前结束了多种外汇产品。现在,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外汇市场也出现了回暖,中国银行推出“汇聚宝”,工行推出“安享回报”等,都可以说明投资者对外汇产品需求量的上升。虽然利率停止下降,各国经济回升,这些会带动外汇产品的发展,但这其中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危机,就是汇率的变动。欧美等国的大幅赤字,货币的无限量发行,都会给其货币带来贬值的空间,影响汇率的变动。所以,对于外汇产品的发展前景,我们还不容乐观,银行应该加强对产品的跟踪管理,根据各国的发展变化,随时调整投资策略,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3).保险产品代理业务现状及局限。
我国的银行保险业务从1995 年开始起步,到现在已经走过了16年的光景。从下表我们可以看到,目前银行还是处于代理商的地位,很少有和保险公司合作推出的产品,虽然代理保险的品种很多,但由于他们是两个独立的企业,利益渗透较少,产生了许多问题。
首先,银行只是代理商,对于产品出现的任何问题,他们没有直接的责任,这就会促使银行在销售中出现欺骗或故意隐瞒事实的行为。例如,现在许多银行都推出了带有投资性质的保险,它们往往以高利率、高回报来吸引投资者,在高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往往忽略了其中的风险和有关费用的问题,再加上销售人员的欺骗和刻意隐瞒,使许多投资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盲目购买了该种产品,造成大量的损失。
其次,人才的流动性差。银行的产业和财务优势能够吸引到更过优秀的人才为其服务,相对而言,保险业的人才储备略显不足。如果两个产业能加强合作,则可促进人才流动,保险业就可以利用银行业的这一优势,推进产品创新和产业升级。
最后,银行业与保险业的合作,有利于抵抗证券业的冲击,就实现的情况而言,人们更倾向于投资于债券、基金、股票等证券类的产品,这就大大减少了银行和保险产品的市场份额。如果银行业和保险业能够加强合作,依靠银行业的资金优势和保险业的产品优势,共享利润,就会有效地抵抗证券业的冲击,对于银行业,也有利于促进其从分业经营向混合经营过渡。
(4).证券产品代理的辉煌和发展隐忧。
近几年来,银行理财产品已经进入了“证券时代”,眼花缭乱的各色证券类产品,已成为市场的主流。证券市场高额的利润,一直是投资者争相追逐的焦点,银行由于政策规定禁止直接投资股票的限制,对证券市场只能是望洋兴叹。但证券类理财产品的推出,使得银行能够避开政策的限制,通过转变销售渠道,在证券市场中也占有了一席之地。
虽然现在证券类理财产品已经主导了市场,但是我国的证券类产品仍面临着一些困扰。一是理财产品的品种少,缺乏特色,业务层次较低。目前我国各家商业银行推出的产品大同小异,互相效仿,技术含量较低,业务层次不明显。二是产品收益率过低。打出“专家理财”旗号的各类产品,其收益率普遍低于市场平均收益率,甚至出现亏损的情况,这不免让投资者对现有的理财产品失去信心。三是营销体系不健全,售后服务不到位。证券类理财产品的品种多,更新快,但许多银行很少有专门的宣传活动,只有一些处于繁华地带或规模较大的银行才会设有专门的个人理财服务中心进行宣传,宣传力度明显不足。
二、我国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分析
通过以上对理财产品和市场的分析来看,目前工行、建行、农行、交行、中行等五大银行的理财产品比较普通,属于同一档次,很难用一个总体的指标来衡量哪家银行做得好,应该说各有千秋。但应看到,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还处于新兴阶段,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一是庞大并在持续增长的个人金融资产,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市场提供了物质基础,构成了潜在的、持久而旺盛的理财需求。二是我国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体制改革也激发了居民的理财需求。同时,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市场有利于扩大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增加其利润来源;有利于改善银行的资产、客户和收益结构,转变银行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完善银行的金融服务功能,推动商业银行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三是个人理财业务市场正日益受到个人和各商业银行的重视。据调查,不少个人希望既熟悉银行业务,又精通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的专家为自己做理财方面的服务,他们认为这样可以使个人理财更有保证。对于银行来说,客户的需要正是利益所在,个人银行业务已成为了耀眼的“金矿”。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对策措施
尽管我国个人理财市场发展迅猛,发展前景看好,但从我国各个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运作情况来看,真正能与外资银行相抗衡的个人理财业务内容并未能开展,个人理财理念及业务发展还存在着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商业银行必须根据国内外同业状况,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快速健康地发展个人理财业务。
1. 要大力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不断挖掘市场需求,度身定制理财产品与方案,不断满足、引导、培养特定客户群体,使得产品和服务向着个性化、分层化的趋势发展。要加强对证券类理财产品需求的研究,根据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设计各种金融产品的组合,有针对性地提供个人理财方案。同时,增加对市场的可行性分析,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加大产品的创新力度,为客户提供一对一的服务,增强产品的可行性,使客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产品的增值和保值。
2.在实现产品创新和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逐步建立和拓展稳定优质的客户群。要系统利用银行与保险公司、证券等外部机构的合作关系,争取客户信息,不断挖掘各领域中延伸的个人优质客户,全面扩大和稳固客户群体,实现业务规模的有效扩展。
3.推动银行的理财产品向稳定型产品转变。我们从历年的数据中不难发现,我国居民的储蓄意识相对较高,但投资意识较差。作为银行来说,它是与居民联系最为紧密的金融机构,银行可以充分利用其自身优势,推出一些可以替代储蓄的低风险产品,满足人们对于储蓄和投资的双重愿望,也为“利率下降、存贷利率差减小”的大趋势做好准备。
参 考 文 献
[1] 李 成:论利差变化规律及作用[J].集团经济研究,1996,(1) [2] 赵国栋:商业银行利差研究[J].特区经济,2010,(1) [3] 郭 妍 张立光 郭森林:我国商业银行存贷利差合理性的实证分析[J].金融实务研究,2007,(3) [4] 钟 伟 沈闻一:银行业净利差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