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内涵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形成原因及管理现状
三、化解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对策措施
四、总结
内 容 摘 要
随着金融改革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无疑也在不断的增长。如何管理信用风险是摆在我国商业银行面前的一大难题,本文就以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形成的原因、管理现状等展开分析,并结合问题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关措施及对策。
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上最古老、最危险的风险之一。2007年,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许多颇具实力的欧美金融机构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严重打击,有着158历史的华尔街老店雷曼兄弟也不例外。其破坏力之大、影响面之广远远超出了预期。我国加入WTO后,银行业的竞争愈来愈烈,随着金融改革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无疑也在不断的增长,这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很大隐患,对我国的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构成很大的威胁。因此,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正确分析和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就成为市场机制下一个重大课题。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内涵
所谓“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者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者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是人们常说的最为复杂的风险类型。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受经营活动中由于不确定性风险因素的影响,使其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从而导致遭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信用风险包括两中形式:一种是违约风险,一种是结算风险。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结算风险是指交易双方在结算过程中,一方支付了合同资金但另一方却违约的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形成的原因及管理现状
(一)存在着深刻而独特的体制因素,而这一因素是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形成的外部因素。
1、高度依赖的银企关系,使企业风险集中体现为银行信用风险。一方面,企业负债的85%来源于银行贷款, 陷入了高负债经营的困境; 另一方面,银行对企业由管理监督关系演化成被动供应关系。企业在高负债与社会负担沉重的双重包袱下, 步履沉重, 效益低下。结果,企业的风险转化为银行的信用风险。
2、政府主导型的投资体制是导致信用风险的另一源头。由于投资决策者不承担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搞重复建设,对市场需求
变化反应迟钝, 结果造成投资结变化反应迟钝, 结果造成投资结构失衡, 投资效益不佳。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形成内部因素。
1、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我国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的风险意识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但是并没有在全体员工中普及.没有将这一基调贯穿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中去,不能形成全行认同的风险管理文化。
2、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
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还不能完全满足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满足银行监督的需要,没有一个全面完整的控制制度和操作规则。
3、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缺乏量化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还只是停留在定性管理阶段,而忽视量化分析,缺乏对信用风险识别、度量与监测方面的管理,管理技术落后,对信用风险的管理仍然处于从纯粹主观判断到模板阶段,与国际上先进银行的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等方法上我国商业银行也是逊色一筹。
4、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人员素质不尽适应市场经济规则。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人员的质量还与现实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数量严重匮乏。
三、化解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对策措施
(一)调整政银企关系。
1、国家产业政策和金融杠杆对银企关系的影响力日趋明显。银行作为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必然会忠实地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企业必须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发展项目和最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与银行对接,争取信贷支持。
2、企业求贷愿望更加强烈,国家对中小企业信贷扶持力度逐步加大。目前,多数企业自有资金较少,直接融资渠道无法较好拓展,急需银行的信贷支持;中小企业在地方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国家将在信贷投向和规模上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3、银企协作日趋稳定。企业成败主要在于市场,银行的成败主要在于企业。银行始终会选择那些资信好、有发展前途的企业作为自己的“基本客户”,与企业形成一种比较稳定、密切的信用关系。
(二)要建立先进的、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
要把全面风险管理作为一种文化注人商业银行日常工作中。要让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成为一种能支配银行行为的思想性、灵魂性的东西,使“风险威胁生存”成为银行文化的重要内涵。在从事银行各项业务中。每个人、每个岗位、每个部门面对的都是风险与处理风险,要把风险意识从上到下贯穿在每位员工的思想中,形成理念、自觉行动和准则,使之成为工作的支撑点。
(三)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内控机制。
商业银行要有序、安全的运作, 就必须强化内控机制的组织建设, 进行科学合理的职责划分。从一级法人的最高管理层(行长或董事长)— — 中间传导层(一、二级分行和支行的行长)— — 最低作业层(营业部、分理处、储蓄所的员工)都有严格而明确的职责分工, 上下级要有明确的授权和报告制度。同时要针对不同层次设立相应监督机构, 如按照商业银行法和公司法的规定设立监事会, 由监事会依法对全行信贷资产质量、资产负债比例、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情况以及高级管理人员违反纪律、行政法规或者章程以及损害商业银行利益等行为进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 堵塞漏洞。为防范风险, 要相应成立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委员会、贷款审查委员会、内部财务监督委员会等,加强对银行各层次干部职工的监督和评价。
(四)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量化。
风险计量工具和技术是最近2O年以来才逐渐发展起来的,而且随着金融理论、统计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风险计量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风险计量技术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而这些正是我国商业银行的薄弱点所在。因此,加强风险计量技术的学习、研究和应用,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亟待解决重要课题。针对我国现行的贷款体系风险系数的确定,其很大程度上是主观上的确定,很大依赖认为因素。我国应该研究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一些风险指标,然后对各项指标进行客观的分析,运用数学模型、金融工程技术对这些指标系数得出科学的计算公式,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的贷款进行相应的调整。对缺乏专业评级机构,商业银行自身要设立内部的信用评级体系,不管对外对内企业,都要用自身的内部评级体系去评定。我国现行的评级体系不全面,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来完善。
(五)组建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
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技术和方法都是属于银行的商业机密,是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方法论集成。培养、建立一支适用于风险预测、分析、控制和管理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对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实施和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四、总结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面仍处于不完善的阶段,虽然采取一定措施,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与之国外活跃银行相比差距仍是很大,所以我国要全面提高各部门的信用风险意识、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等,形成一种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文化。只要充分认识到信用风险的存在及其产生原因,采取合理、实用的政策解决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相信我国的商业银行的发展一定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 考 文 献
1、张艳琴 王能好 孙霖,《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策略初探》,《企业改革与发展》2003年第12期
2、金正茂,《试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韵现状和对策》。
3、山东省金融学会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研究课题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形成机理与防范方法研究》,《济南金融》2000年第6期